打开

旋前圆肌综合征康复

疼痛指南
疼痛指南
2022-01-21 12:56:42

什么是旋前圆肌综合征?

旋前圆肌浅头起自肱骨内上髁,深头起自尺骨冠突。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桡骨中1/3的外面及后面。两头之间有腱弓形成,受正中神经支配。旋前圆肌的作用是使前臂旋前并屈肘。

旋前圆肌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前臂经过时被损伤性的旋前圆肌腱弓、指浅层肌腱弓所刺激或卡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具体表现为

1.主要症状

(1)疼痛 前臂近端疼痛,以旋前圆肌区疼痛为主,抗阻力旋前时疼痛加剧。疼痛可向肘部、上臂放射,也可向颈部和腕部放射。一般无夜间痛史。

(2)感觉障碍 手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但感觉减退比较轻,反复旋前运动可使感觉减退加重。

(3)肌肉萎缩 手指不灵活,拇、示指捏力减弱,拇、示指对指时拇指的掌指关节、示指的近节指间关节过屈,而远节指间关节过伸,鱼际肌有轻度萎缩。

2.体征

(1)旋前圆肌触痛、发硬。

(2)Tinel征 阳性率较高,常于发病4~5个月后出现。

(3)正中神经激发试验 旋前圆肌激发试验:屈肘、抗阻力下使前臂做旋前动作,肌力减弱者为阳性。指浅屈肌腱弓激发试验:中指抗阻力屈曲诱发桡侧3个半指麻木为阳性。肱二头肌腱膜激发试验:前臂屈肘120°,抗阻力旋前,诱发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变化为阳性。

继续发展则前臂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写字无力或握笔不稳,有的失手落物,患肢喜暖怕凉,皮肤粗糙,少汗。

该病多发于工人、家庭妇女等上肢反复运动的人群。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正中神经为什么会在这受压?

正中神经在臂丛神经发出后,行经上臂内侧、肘部、前臂及腕部,支配手部的内在肌群和外在肌群及手部桡侧半的感觉。在其走行过程中,正中神经可被正常的解剖结构或占位性病变压迫,而出现手的桡侧半麻木及感觉异常。

前臂近端正中神经实际上是在多重腱性组织内通过,包括旋前圆肌两头、肱二头肌腱膜、指浅屈肌腱弓、掌深肌或桡侧腕屈肌起点的腱性组织之间。任何一种能够使上述软组织结构改变的因素均可导致正中神经受压。

导致肘部正中神经卡压的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异常情况,如副肌肉压迫、血管异常(尺副动脉栓塞、迷走的桡动脉等)、增大的肱二头肌滑囊,旋前圆肌肥大、Struthers韧带等。如下:

首先是Struthers韧带:Struthers描述了髁上突的存在,它是肱骨内上髁上方3~5cm形成的异常骨性突起,多呈钩状,其钩尖指向肱骨内上髁,且与内上髁之间形成纤维连接,形成一个骨性纤维管,称Struthers韧带。该韧带不仅卡压穿行其中的正中神经,还卡压行经的肱动脉,造成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但出现率为1%~3%,很少见。

肱二头肌腱膜:肱二头肌腱膜起始于肱二头肌腱,肘横纹之下,并向内下呈扇状覆盖在屈肌群之上,正中神经在肘部从肱二头肌腱膜下方穿过,有研究表明,正中神经在穿经肱二头肌腱膜之前,其外径小于穿出肱二头肌腱膜后,其出现了反常性增粗。推测的原因就在于肱二头肌腱膜的压迫束缚,将原本横截面呈椭圆形的正中神经,压成了扁长条型,由此可见,肱二头肌腱膜的压力束缚是造成正中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基础。同时正中神经穿入肱二头肌腱膜后,走形在旋前圆肌的深面,所以它受二者的共同压迫。当肱二头肌腱膜增厚和紧张,深层的肱肌肥大,腱膜下血肿使腱膜与正中神经的间距变窄时,都会形成对正中神经的卡压。

旋前圆肌:旋前圆肌位于前臂前面上部的皮下,构成肘窝的内侧界,该肌有两个头,肱骨头起自肱骨内上髁,此头以肌性为主;尺骨头,起自尺骨冠突内侧缘,以腱性为主,正中神经就在两头之间通过。旋前圆肌肌腹肥厚以及旋前圆肌两个头形成的腱弓均会造成正中神经的卡压,我们还可以看到正中神经在进入旋前圆肌深面时靠近肱骨头,如果旋前圆肌的肱骨头起点过高就会阻碍正中神经而造成卡压,此外,正中神经除大多在旋前圆肌的两头之间穿过,也有一些人会在肱骨头或尺骨头穿过,所以肱骨头和尺骨头附近的腱性组织过多或者增厚紧张同样会造成正中神经卡压。

指浅屈肌腱弓:它是指浅屈肌起始部尺、桡骨之间的表面筋膜增厚而形成的弓状结构。腱弓凹向下,厚而坚韧,正中神经从指浅屈肌腱弓下经过进入深面时,可以产生卡压而出现症状。

指浅屈肌腱束:在指浅屈肌内有粗细不一的腱束,这些腱束可与正中神经平行,也可与之交叉走行,而造成卡压。

还有一些损伤也可造成神经卡压,急性损伤多因为前臂的前侧面直接受到外力的损伤,或跌扑时,手掌撑地而前臂处于旋前位,伤后又未能及时治疗,使得该出软组织发生纤维化或腱性组织变得坚韧而卡压;慢性损伤是指工作中长期用力屈肘或前臂用力旋前或用力屈腕、屈指使得前部所司屈肘、屈腕、屈指及前臂旋前诸肌反复受到劳累性损伤,继之腱性组织变得坚韧或呈纤维化变而卡压。

除此之外,还可由于软组织肿块、神经源性肿瘤、前臂屈肌群囊肿等造成正中神经卡压。

还有感染如病毒性神经炎等。

如何辨别腕管综合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

和旋前圆肌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被卡压引起的一系列手部相关部位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第1、2、3指及第4指桡侧疼痛或麻木,有时候会放射到肩部。通常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可造成神经肌肉营养障碍,发生患侧大小鱼际肌肉萎缩、皮肤发亮、指甲增厚等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刺增生、颈椎关节、韧带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等组织而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候群。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颈椎病发病的60%,一般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颈5神经根病变,其疼痛区为三角肌分布区;

颈6神经根病变,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桡侧及拇指放射;

颈7神经根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后方向中指放射;

颈8神经根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内侧向无名指、小指放射。

旋前圆肌综合征和腕管综合征临床表现相似,大鱼际肌肌力减退,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障碍。不同之处在于旋前圆肌综合征无夜间麻醒史,腕部Tinel征阴性,腕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掌皮支支配区感觉减退。腕管综合征的检查往往会用到Phalen试验,阳性率在60~80之间,当然有些正常人也可以表现为阳性,而旋前圆肌患者有时会表现为阴性。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颈6/7神经根病变,同样会造成桡侧拇指、中指的放射痛,与旋前圆肌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的症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会出现颈肩上背的不适,影像检查能看到椎间隙变窄或者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病变表现,部分患者臂丛牵拉试验会呈现阳性。

尚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

哪些情况考虑

旋前圆肌综合征

轻轻叩击或压迫神经损伤部位时有向该神经支配区放射的麻痛感,有时也能出现向近端的放射,也就是在旋前圆肌及其周围会呈现Tinel征阳性。

被测者手肘呈90°放松状态,测试者握其手腕以产生阻力,被测者向内旋转前臂使掌心朝下,并逐渐将手肘伸直。若在此过程中诱发疼痛与麻电感,考虑正中神经在旋前圆肌处卡压。

测试者握住被测者中指,使其承受阻力时,弯曲指间关节。若在此过程中诱发疼痛与麻电感,考虑屈指浅肌处卡压。

测试者施加阻力,使手肘关节维持在120°~130°的屈曲角度,且掌心朝上做旋后动作。若在此过程中诱发疼痛与麻电感,考虑二头肌腱膜处卡压。

除了出现上述症状外,电生理检查显示前臂运动神经从旋前圆肌处开始传导速度下降,局部肌电图正常,也是诊断标准之一。凡有外伤史或劳损史,正中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和前臂肌肉出现痛觉、无力时,都可以考虑旋前圆肌综合征,注意需排除前臂骨折。

旋前圆肌综合征

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主动松解:手肘弯曲,掌心朝上,大拇指置于患侧内侧靠近手肘处,手心向内带动前臂旋转,找到旋前圆肌。找到激痛点,按压10-15秒,注意应避免诱发麻电感或过度疼痛,按压的同时可反复翻转手臂,寻找激痛点。

被动松解:患者仰卧,放松手臂,掌心朝上,治疗师一手从患侧手背处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拇指置于前臂中央肘横纹远端,用力按入软组织,沿尺骨方向过肘横纹向近端滑动拇指至其肱骨内上髁附着点。

腕屈肌拉伸:跪在瑜伽垫上,手掌撑地,与肩同宽,手掌向后做背屈,手指朝向膝盖,手肘伸直,注意应避免诱发麻电感或过度疼痛。该动作除了锻炼到腕屈肌外,还涉及肱桡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掌长肌、旋前圆肌等。

旋前肌拉伸:背靠门框内侧站立,找到髋部和肩部中点,手臂伸直后应位于该中点之上位置。抓住门框,手指朝下,做手臂外旋动作。

发生旋前圆肌综合征后

除了进行上述康复治疗外

也可采用避免重体力劳动、非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电针、推拿、中药外敷、穴位注射等。

1、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如香蕉、草莓、苹果等。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蜂胶等。以此增强个人抗病的体质。平时还要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1.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2.宜吃铁元素含量高的食物;3.宜吃维生素C和B含量高的食物。

2、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以避免疾病反复发作。忌吃盐分过重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