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封建统治下的儒家思想:披着儒家的外衣,却干着法家学派的事!

关山砚
关山砚
2020-09-30 14:30:47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派一直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手段,它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看似一切为了人民好的思想,实际上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美化后的外衣。

一、孔子的思想太美好、也太不现实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胸襟和理想无比远大,他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就是全国分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小国”,各个国家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每个国家安稳平静的过日子,这也是他提倡的“小国寡民”。

在这样的小国家中,人与人之间非常熟悉,诚信和人品就变得非常重要,欺诈、失信就会慢慢减少,整个国家就会呈现一种安稳、祥和的状态。孔子的理想虽好,但是从长期的发展论来看,并不现实。

孔子生于春秋、活跃于战国时代,在那个战乱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孔子以他的博学多才去游说各国,希望可以为百姓换来一个仁义礼治的社会。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并不现实,但是他提出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却对历史影响颇深,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其中受益良多。

二、法家学派非常有效、但过于功利

自古以来,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残暴是他的代名词,大一统又是他的功劳簿。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时代脱颖而出、一举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法家学派起了很大的作用。

动乱的战国时代,孔子的那些仁义道德其实不管用,饭都吃不饱了、生活都没有着落了,讲那些思想道德还有什么用?于是,秦朝率先采用法家思想,通过商鞅变法,逐步走上了全国统一的道路。

与儒家思想截然相反,法家崇尚的就是效率、不问亲疏、一视同仁。在政治主张上,法家建议用法治取代礼治,能者居上,肯定帝王的权威,臣民必须完全服从君主。

这种“铁血”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它的效果也不容小觑,秦朝能从战国之乱中突出重围,兼并它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法家学派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法家思想的内核、儒家学派的外表,才能稳定持久

既然贯彻儒家思想,又无法使得国家强大;推行法家的主张,又会对社会和民众汲取过度,容易引起暴乱,那么中和两者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作为内核,再披上儒家的道德外衣,岂不是一举两得?

没错,自秦始皇之后,一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这段历史中通用的思想就是“儒表法里”。表面上,宗法社会崇尚民意、顺应民心,但整个社会的本质核心都是围绕着君主在转,君主拥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汉代君主吸收了秦二世而亡的经验,于是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群民们经过了战国时期的动乱,突然有一个打着“仁义”的旗号的政权出现,当然会极力拥戴,于是汉朝顺应民意成功建立。

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体系,其实跟战国时期孔子的儒家理念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以法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为外衣的文化手段。它强调君主绝对权力同时,对下又以三纲五伦作为调和,让子崇拜父、臣子拥护君主,这又与儒家强调的“人人平等”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秦始皇在文字、经济、土地、户籍方面进行了大一统,但是文化方面始终没有一致的理念。自汉朝以后,统治者又将儒家学说摆在了最高地位,期间又糅杂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最终才形成了这种可以用来维护统治者既得利益、又能安抚民心的思想文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