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夕,党中央让众人投票选举各个领导人,而毛主席则提名让李济深当副主席,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
有不少人认为此举不妥,不能让一个主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人管理国家大事,而李济深也是连忙摆手。
“我自知有罪,不用安排我的职务了。”
但毛主席与周总理却一再坚持。
“倘若当初听了李济深的话,那我们或许就不用长征了,也可以不用死那么多战士了。”
那么,他们为何会这么说?李济深到底与共产党有着哪些渊源?
误入歧途
李济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政治人物,他的前半生残害了许多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后半生却为了统一大业而到处奔走,还积极与共产党合作,甚至多次为共产党解决了燃眉之急。
他于1885年出生在广西苍梧的一个贫民家庭,眼看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恰好有位地主想要一个男孩,父母就将李济深送了过去。
在李济深的童年时期,干爹就经常教他读书写字,干娘教他做人道理,随着周围的孩子都上学了,他们也将李济深送到了学校。
许是基础打得牢,李济深经常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有余力时还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有一天,他翻开了严复的《天演论》,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给他留下了一个疑问。
待他向老师寻求答案时,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给了他几份国事报。
“你用两天时间将这些看完,然后思考一个问题:如今是中国优秀,还是外国优秀?”
次日,李济深就拿着做好的笔记找到老师。
“先生,我认为是外国优秀,因为他们的生活比我们好,政府不会压榨百姓。”
“是的,但是他们曾经被我国皇帝称为蛮夷之国,是一群野蛮人统治的世界,反观我国,曾自诩为大国,如今却变成这般模样,他们是通过不断的流血牺牲才得到今天的成就的,落后的、陈旧的都被他们摒弃了,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先进的、优秀的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这条法则对人也适用。”
此后,这条法则贯穿了李济深的一生,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就被校长推荐到市里的学校学习。
直到1909年,他感到中国的国情一日比一日严重,便决定再次报考军校,并进入保定军校深造。
在此期间,李济深以好学的态度和优秀的天赋引得军官对他频频侧目,他们不仅将毕生所学交给他,还带他认识了相关的军事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扩宽了人际关系。
两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留在学校担任教官一职,工作之余还到各地交流经验,积极寻找革命机会。
到了1911年,李济深提前收到了起义消息,连忙和同伴破坏火车轨道,打破了清军扼杀革命者的计划。
紧接着,他听闻革命者要集合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又联系上了故交姚雨平,自告奋勇的参加革命活动。
在革命期间,李济深对清军造成了重创,最后在众多革命者当中脱颖而出,此后,他又到各个地方打击清军,加快了清政府倒台的速度,袁世凯将他视为心腹大将。
待他回到学校后担任了教务长一职,全程负责教材编制和课程安排,培养了大批军事天才,真正做到“桃李满天下”。
这也使得孙中山注意到了他,并邀请他担任粤军长官,他从此与蒋介石成了革命伙伴。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他被调入其中任职,与蒋介石和共产党员一起培养新生,除此之外,他也开始着手准备攻打军阀的作战计划。
许是太过相信蒋介石,他与共产党员的关系十分疏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就只管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无视共产党的艰难困境。
1927年,他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当时,他收到了属下的报告。
“我们在抓捕共产党的时候,发现邓颖超也在其中,我们是否要对她特殊照顾?”
“他们是落后的象征,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国家要发展,他们就必须要被消灭,至于邓颖超,自然也在消灭的范畴中。”
但邓颖超已怀有身孕,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她不慎流产,以至于落下了病根,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力,由此可见李济深的心狠手辣。
因剿杀有功,蒋介石在成立国民政府时,给予了他各种高官厚禄,还与他大谈理想。
在蒋介石的花言巧语下,他对共产党的态度更加恶劣,不仅联系学生提供共产党的情报,还对南昌起义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他就这样一次次被蒋介石当枪使,短短几年就杀害了无数共产党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的真面目逐渐显现。
起初,蒋介石让他带兵攻打各地军阀或平定动乱,当他将其抓捕归案时,蒋介石又命令他将其释放。
原因无他,只因他们将好处让给了蒋介石,而他们被释放后就开始变本加厉,似乎要在百姓身上找回丢失的尊严。
因此,李济深曾愤怒的质问过他。
“你为何要放了他们?他们就是百姓的噩梦,他们将一切痛苦都投注到百姓身上,你不是说要给他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吗?怎么可以这样害他们!”
“济深,谁叫他们弱小呢?我已经帮他们教训过坏人了,但他们却只会依靠别人,自己却什么都不做,这怨不得我们啊,烂泥扶不上墙的家伙,我为何要与他们在一起浪费时间呢?倒不如与聪明点的军阀合作,或许还能有个新的出路。”
此后,这种对话时有发生,这也让他对蒋介石彻底失望了。那么,在这之后他又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革命呢?
回归正途
1929年,由于李济深与李宗仁走得较近,因此他被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以“衷心不再”的罪名关到南京汤山,还顺势开除了他的党籍。
随后,蒋介石与李宗仁等人之间爆发了蒋桂战争,一连持续了三个月,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再一次给了西方列强入侵的机会。
而李济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写下数十封信件恳求蒋介石住手,不料蒋介石却将这些信件原封不动的退回了。
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军队无大将可用,蒋介石才将他释放,为了弥补李济深,蒋介石给予了他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力,可李济深已经做好了离开他的准备。
因此,李济深一边假意接受他的讨好,一边寻找离开的机会,后来,他以外出练兵为由跑到广州,与不满蒋介石的人一起组建了反蒋同盟会。
可惜他们出师不利,甚至被蒋介石掏空了家底,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老同学方鼎英找到了他。
“如今蒋介石如日中天,我们应从长计议,不要灰心,我与陈铭枢等人组建了一个委员会,就差总司令来带队了,你就辛苦一些做这个司令员吧!”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支队伍曾破坏了蒋介石吸食百姓的计划,待他们想乘胜追击时,却发现蒋介石早已做好防备,还杀了多名进步学生,其中就有他们的得意门生。
此时李济深对蒋介石已经恨之入骨,他先是写下一封血书寄给了蒋介石,然后又向外界宣布与蒋介石正式决裂。
隔年,李济深与陈铭枢等人一起发动了“福建事变”,对于此次事变,毛主席曾多次感到惋惜,因为,它决定了红军长征的展开与否。
1933年,李济深与陈铭枢等人,带着不愿剿共的国民党第十九军反抗蒋介石,并在福建福州召开会议,决定自主成立中国新的革命政府。
除此之外,他还主动通过蔡廷锴等人联系上共产党,希望双方能够放下仇恨一致对外,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非常赞同,在他们已经签订好相关合作协定后,意外却发生了。
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是王明,他是一名“坚定”的左倾主义者,认为国民党非黑即白,在他看来,李济深此番举动是给红军挖坑,目的是为了一举消灭红军。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与李济深合作是“投机倒把”的行为,坚决反对共产党与他们合作,而毛主席对此非常愤怒。
“这个王明真是老糊涂了!有人愿意拯救我们红军,他都不愿意接受,如今正是紧要关头,他的眼界却如此短浅,实在是红军的不幸!”
后来,结果自然可想而知,红军错过了与李济深的合作,自己还被蒋介石打得七零八落,只得被迫选择长征。
而李济深等人也因为单打独斗被蒋介石大力镇压,不出三个月,他们的起义便宣告失败,李济深创立的新政府就这样被断送了。
毛主席在事后也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实在是痛失良机啊!红军力量本就微弱,李济深先前虽大肆屠杀我党,但他此次是真心想合作的,却被王明给搅黄了!”
好笑的是,蒋介石再次向外界宣布开除李济深党籍,但在香港的李济深却不以为然。
“这是他第二次宣布永远开除我的党籍,真像个跳梁小丑,我当初怎么会瞎了眼被他当枪使!”
李济深觉得共产党与国民党都不欢迎他,为了中国的未来,他要重新创建一个党派,也就是“大同盟”。
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他为了支持张学良“逼蒋抗日”的主张,亲自到蒋介石面前说服他抗日,只得解散了苦心创立的同盟会。
但蒋介石是不是真心抗日,众人心知肚明。
李济深知晓蒋介石还将剿共放在第一位,便赶往家乡组织了农民军队,一边和共产党合作抗日,一边又尽力说服蒋介石将重心放在驱除外敌上。
好不容易将侵略者赶出国家,蒋介石又急不可待的发动内战,李济深曾多次劝他放弃,可他却一意孤行,最后,李济深只得写出万言书丢给蒋介石。
“你还是那么自私,那你就好好看看我与共产党是如何推翻你的,你定会死在自己的贪欲之下!”
被党接纳
1948年,李济深在香港创立民革,写下多篇打蒋、反蒋的文章,还到全国各地到处奔走,组建一批批民间军队,配合解放军打击蒋介石。
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关系为人民解放军提供大量物资,保障共产党的物资链,对于毛主席提出的各种合作问题与要求,他也都悉数照办,但只有他身边的人知道,他扛了多大的压力。
当时,美国见蒋介石大势已去,为了不让共产党“一家独大”,他们决定扶持李济深在中国创建“第三政府”,但李济深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对此,美国对他进行了威胁,但他只是冷笑一声。
“你们以为我是吓大的不成?在革命伊始,我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现在我只听毛主席的,倘若你们不满意的话大可杀了我!”
幸而胜利的曙光没有让他等得太久,在美国人意欲干掉李济深时,新中国成立了,在毛主席的邀请名单中,李济深赫然排在第一列。
毛主席等人力排众议,让他担任了新中国的副主席,他曾多次拒绝,但毛主席也对他进行了开解。
“我知晓四一八事变是你的心结,但你也将功补过了,我党向来尊重贤才,只要你以后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就算是对得起党了。”
自此,李济深一直在为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或许很多人还是无法原谅李济深曾经犯下的错误,但浪子回头金不换。
李济深后期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心血,既然毛主席等人都不计较了,那后人也不必多做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