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水浒传》身披“正义”的郓哥儿:以善之名作恶,比恶更恶

不红居士
不红居士
2023-05-04 18:21:17

读《水浒传》时,武大郎的死总是令我慨叹。

武大郎一步一步踏上死路,归结原因的话,基本都是外界因素促就的,他本人几乎没有发挥多少主观能动性,完全像一头蒙眼的驴,被人牵着磨磨。

真正关心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他的兄弟武松。

我们在评判一个人是否对你真心时,往往会被表象迷惑,比如那个卖梨的郓哥儿,就是他向武大郎告密,才引出捉奸后文,因捉奸被打伤,因打伤才有了下毒的契机,否则别人不会相信武大是自己病死的,病中下毒的做法,最是可鄙。

从表面看,郓哥儿似乎是个好人,他主动将真相告知武大,可这种“告密”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都不是善意的。

郓哥儿一早就知道西门庆、潘金莲、王婆三人的勾当,他没有出于道德责任感,第一时间告诉武大,而想趁机挣几个钱,拿着一篮梨找到王婆家,要让西门庆买梨,结果分肥不和,跟王婆发生了争执。

郓哥道:“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我有甚么不理会得!”婆子便骂道:“你那小猢狲!理会得甚么!”郓哥道:“你正是马蹄刀木杓里切菜,水泄不漏,半点儿也没有落地!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那婆子吃他这两句道著他真病,心中大怒。——第二十三回

因此,郓哥儿绝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好人,他原本想混入其中,像王婆一样,谋点生计的钱,被王婆打出茶坊后,才气急败坏,准备向武大郎告密。

郓哥儿告知武大真相,目的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而非替武大郎伸张正义。

真正关心哥哥的武松,就和郓哥儿完全不同,他始终考虑的是最核心的武大郎的生存处境问题,离开阳谷县之前,武松对哥哥的叮嘱是这样的:

武松道:“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县相公差往东京干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两个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话特来和你说知,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第二十三回

武松想得非常周到,处处都在替哥哥的安全考虑,事实上,如果武大真的听从了武松这番建议,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武松走后,武大郎在阳谷县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旦真的出事,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所以武松反复强调,要武大少沾染是非,懂得隐忍,哪怕有天大的事,也要忍到武松回来再说。

如果没有郓哥儿的挑拨,武大郎可能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得知家中的丑事,原著写的很清楚: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若事态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反倒是一件好事。武松回来后,无非劝哥哥休妻,他原本就不看好潘金莲,如今趁机休了正好;充其量和西门庆、潘金莲打一场硬官司,最多再动动拳脚,局限在民间纠纷的范围内。

郓哥儿打破了这种平衡,有道是“家丑不可外扬”,若是武大郎自己发现,或许还会隐忍下来,等武松回来处理;

如今从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家事,如果还是一言不发,岂不惹人耻笑,于是武大郎很自然地采取了郓哥儿的建议——去王婆茶坊捉奸,结果不出意外,被西门庆踢中心窝,从此卧病不起!

直到此时,事情还是有转机的,潘金莲身在炊饼铺,心在西门家,这样的妻子留着又有何益?倒不如休妻,一了百了。

可武大郎再次作出了一个“和稀泥”的决定,他劝潘金莲和西门庆断绝往来,为了让这个决定富有份量,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第一次挺着胸膛说出了硬气话:

武大叫老婆来分付道:“你做的勾当,我亲手来捉著你奸,你到挑拨奸夫踢我心头,至今求生不生,求死不死,你们却自去快活!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你若不看觑我时,待他归来,却和你们说话!”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第二十四回

怀有利器,哪能轻易示人?

武松是武大郎最后的底牌,却被他轻易透露出来,至此,武大郎已经完全忘记了武松临走前的叮嘱。

武大郎缺乏最基本的警惕性,不懂得韬光养晦,稳住敌人。但武大郎的这种做法,又似乎很写实,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性对待糟心的人和事,他们多半会由着情绪进行发泄。

西门庆、潘金莲、王婆狼狈为奸,居然敢欺负我,那我就告诉你,等我那打虎兄弟武松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们?就问你们怕不怕?武大郎这话,是有一种发泄在里面的。

以武大郎的性格,他这话其实一半是威胁,一半是示弱,自己妻子和别人有染,他却恳求妻子留下来。搬出武松,只是想让自己的示弱不那么虚弱,可他的心理旁白,他人怎么可能知晓,这话传到西门庆、王婆的耳朵里,就变了模样。

王婆听完潘金莲的诉说,眼珠子一转,立刻想出两个选择:

其一,西门庆、潘金莲从今分手,给武大郎道歉,这样即便武松回来,也没什么说的。等武松以后离开了,两人再继续厮混,这叫做“短夫妻”。

其二,采取药鸩的方式,直接要了武大郎的命。等到丧事完毕,夫孝满日,西门庆将潘金莲娶了家去,这叫做“长夫妻”。

就这样,三个人随便一商量,采取了第二种手段。

从结果导向论来看,害死武大郎并没有带来安定的“长夫妻”生活。王婆、西门庆等人在实施这个计划时,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被武松知道后的风险吗?

笔者个人以为,他们一定考虑到了,但同时他们深信可以糊弄过武松。

因为之前他们的很多做法都游离于规矩之外,剑走偏锋,却都成功了。施展小聪明的行为模式,已经主宰了他们的思维:西门庆勾引有夫之妇潘金莲、王婆从中撮合、街坊们都知道,也没人声张,一切都太顺利了,所以他们坚信,只要把武大郎药死,再给火化掉,死无对证,即便是武松,也不能怎样。

事实上,如果换成别人,这件事真就被西门庆、王婆给糊弄过去了,但他们低估了武松,父母双亡,哥哥是唯一的亲人,即便豁上性命,也要为兄报仇。丧伦败行的西门庆、王婆一干人,恐怕永远不会懂得自己到底算漏了哪一招。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七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戴敦邦《水浒传》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61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