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北京超20所民办校完成更名!仅剩的一所学校将何去何从?

玖宫不褂
玖宫不褂
2023-02-04 09:06:32

近年来,在国家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系列新政要求下,全国多地开启民办学校“更名潮”。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20余所民办学校完成更名,民办中小学办学得到进一步规范化。

两所知名民办校同日获批“更名”

近日,朝阳区民政局发布准予变更行政许可决定书:准予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名称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乐成学校,准予北京市朝阳区启明星双语小学名称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博雅明悦学校

图源 |  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

其中,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于2023年1月4日提出名称变更登记申请。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更名情况主要去掉“国际”二字,名称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乐成学校,许可决定日期为2023年1月13日。

与乐成提出“更名”不同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启明星双语小学于2022年12月26日不仅提出“名称变更登记申请”,还提出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申请”和“住所变更登记申请”,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则连续发布3封《准予变更行政许可决定书》准许变更。决定书显示,决定准予北京市朝阳区启明星双语小学法定代表人变更为程赟、单位住所变更为北京市朝阳区顺黄路下辛堡村北1号、名称变更为 北京市朝阳区博雅明悦学校。

北京市民办校更名现状

2022年3月29日,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率先宣布“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一举成为北京首个摘掉了公办校名的民办学校

2022年4月12日,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则成为北京首个去掉了名称中“国际”二字的学校,学校名称变更为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

同月18日,北京首个摘掉“外国校名”的民办学校则是北京哈罗国际学校,学校名称变更为为“北京市朝阳区礼德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民办校”学校更名清单如下所示:

9所涉及公办校名称或简称而改名的民办学校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

一零一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启慧未来学校”;

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北实验学校”

清华附中稻香湖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北外附校双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

北京市第八中学怡海分校更名为“北京市丰台区怡海中学”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

人大附中朝阳分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朝分实验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

7所民办学校,保留原名称并转为公办学校:

清华附属实验学校转为大学举办的公办学校;

民大附中实验学校转入由大学举办的民大附中

北大附中实验学校转入由大学举办的北大附中

人大附中分校转为区属公办学校

北外附校转为区属公办学校

建华实验学校转为区属公办学校

理工附中分校转为区属公办学校

还有涉及学校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的民办学校:

北京哈罗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礼德学校”;

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世青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学校”;

北京市力迈中美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力迈学校”;

北京市还有最后三所含有公办校名的民办校:朝阳区朝阳区的北京八十学校和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东坝校区分别于6月6日和10月20日获得朝阳区教委发布的《行政许可决定书》,批准可以更名。目前,正等待朝阳区民政局最后的批复。其中八十学校从学校官方公众号可以得知,要更名为:北京睿森学校。

而西城区的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则成为全北京仅剩的一所名称中含有公办学校的校名而未更名的民办学校,目前还没有得到关于该校更名的任何消息。

民办校校名调整背后原因

近年来,北京集中规范“公参民”学校的举动,让打着“公办校”旗号收着“民办校”学费的时代已逐渐成为过去时。而国家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系列新政则是导致民办校校名调整背后的直接原因。

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名称要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全球”等字样;不得包含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未经授权,不得包含其他学校名称或简称;不得含有外语词、外国国名、外国地名;不得使用国外教育机构专有名称命名;不得使用可能对公众造成误解、引发歧义的内容和文字等。

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也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其中明确,公办学校单独举办或者公办学校与其他公有主体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应转为公办学校;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经协商一致且条件成熟的,可以转为公办学校;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为公办学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不符合“六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要求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可视情况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为了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加优质化和规范化,将基本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彻底整改到位,但学校更名并不会影响学校质量和就读体验。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20余所民办校完成更名,仅剩一所学校西城区的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是选择“民转公”,还是进行“更名”?暂无任何消息披露。从长期来看,这也是北京民办中小学办学进一步规范化的体现。

封面图源 |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