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
Hallstatt
“苎萝村里是侬家,日暮江头独浣沙。莫把桃花轻拟妾,既言妾貌胜桃花。”
这首诗名字叫《春闺》,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闺房的诗。闺房在古代有女儿的家庭是专属的私人空间,在家居中是特别的。随着时代的演变,闺房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房间,各种形形色色的闺房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居,形式虽然经过千变万化,但是闺房的最根本核心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私密性和感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把未出嫁的女子住所叫做“闺房”。闺房用于少女生活起居,学习诗书礼仪和操作针线活等活动。少女时期的这段活动叫做闺阁生活,闺阁生活是女子一生当中最为温馨、极具美好的阶段。犹如破茧成蝶一般,慢慢蜕变,安静成长,玲珑剔透。古代把闺房又叫“香闺”,没出嫁的女孩子叫“待字闺中”。古代更是有大量的诗词歌赋来描绘闺房的情趣。
古代闺房的设计以温、软为主,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闺房的色调都会突出女性的娇媚和温情,即使在现代来说,很多女性在设计房间时也会选择粉色、红色等色调,从色彩突出闺房的含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曾在闺房方面做出过形象的描写:“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书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的白菊花。”
今天通过余荫山房的建筑来了解一下,古代女子闺房的情形。
余荫山房其整体建筑吸收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精华,使得其特色鲜明,可以流传至今。作为邬家的私宅来说,主人为其家人建造了非常不错的私人房屋,邬家曾在同一时期出过三个举人,因此作为书香门第的邬家,处处透露着书香气息。
余荫山房内有一处女子楼,大门呈半圆形,彰显了典雅和娟秀,斑驳的墙体显示了岁月的痕迹,半圆的门上写着“南苑”二字,点名了此地的名称。这处女子楼名字叫做“瑜园”,也称“小姐楼”。是由邬家的第四代子孙邬仲瑜在民国十一年建造的,这是一处住宅式的庭院,当时是邬家的女眷居住的场所,瑜园虽然稍小一点,但是园内有弯桥、角亭、水池、船厅等景色,内容丰富多彩,园内以小见大,风光无限,十分惬意。
进入楼体,是一条较长的楼道,为了避免楼道的昏暗,楼道上面开了天窗,天窗下面放置了假山石和绿植。再向前走是一个布置简单的小屋,应该是女眷用来接待客人的屋子。古代的女眷大多不轻易见人,因此邬家为自家的女眷建了花园,这样不出瑜园也能欣赏风景。瑜园的内部花园整体不大,但是该有的风景一样也没有少,里面花草树木,假山石雕,水池拱桥等一应俱全。
深入楼体,发现里面有多个转角,转角处就是各个房间,这种设计避免了单一还特别美观,显得艺术感十足,不至于疲劳,可见设计者的用心。住在这里的女眷除了女性主人外,侍奉的丫鬟房间也是在这里。进入丫鬟的房间发现里面空间比较狭小,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床,而且丫鬟的床也比较窄小,房间还没有窗户,丫鬟的房间紧邻楼梯,这也是为了方便伺候主人,可见在古代,地位低的人住的也比较寒酸。
踏上楼梯,便进入到楼的顶层,楼顶呈环状,有一条环形的阳台,阳台比较窄,从阳台可以俯视到小花园,也可以眺望远处的房子。进入顶层的一间屋子发现里面是比较大的,比之前丫鬟的房间大出一倍还多,整间屋子是朝阳的,而且摆放也比较多一些,屋里有衣柜、梳妆台、洗脸用具、会客桌椅,墙上还挂了一幅画,房间的床也比较宽敞,可以睡下两个人,这张床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应该就是园中女眷的住所。
顶层的另一间屋子更加的敞亮,比女眷住所还要大。房间布置充满艺术性,里面摆放着一张圆桌和几把椅子,还放着古筝,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府中女眷平时陶冶情操的地方。顶层的另一间房布置的是全屋大红色,非常喜庆,让人联想到婚嫁之喜。
通过余荫山房的小姐和丫鬟住所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低下的人住所和摆设都是比较简陋的,而大家族的小姐吃穿住行都是非常舒适的,还能有自己单独的花园。以一个小小瑜园建筑反馈出我国古代的这种陋习,经过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这种不平等的陋习已经消失了,再也没有小姐丫鬟一说,每个女孩子都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闺房,这才是闺房真正的意义。
旅行tips:
余音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瑜园和余荫山房已经合并到了一起,起到了辅弼的作用,来此欣赏可以在游玩结束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虾饺、马蹄糕、鸡仔饼等。
文字来源丨糯米团旅行,转载请注明原公众号
封面来源丨网络
图片来源丨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