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历史源于“桂”,与桂树有关,更与桂平相连,可谓历史渊源深厚。
话说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嬴政为开拓岭南,遂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公元前214年终“南取百越之地”,秦始皇在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今天的广西大部属于桂林郡所辖,只有少部属象郡。
何以置“桂林郡”?先秦古籍《山海经》里有“番禺(现广州)之西,八桂成林”的记录,《旧唐书•地理志》也有云:“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之所以取名为“桂林”,显然与境中多桂树有关。
“桂”,乃是植物名,古时的“桂”并非指木犀属的桂花树,而是樟属的肉桂树。所以,很多人以为秦时置的桂林郡是因为桂花树,实则不然。
肉桂又称玉桂、牡桂、筒桂,是世界主要的香料植物之一,盛产广西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故也别称“广西桂”。
肉桂全身都是宝,其木材可供制造家具,但尤以药用价值为甚。据《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因入药部位不同,药材名称也有所不同,树皮称肉桂,枝条横切后称桂枝,嫩枝称桂尖,叶柄称桂芋,果托称桂盅,果实称桂子。
由于肉桂的药用价值大,因而成为著名的地方土特产,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鸦片战争后,桂平生产的桂皮和加工的桂油经梧州口岸转运,经香港中转大量销往海外,国外称之为“广西肉桂”。
秦时所立的桂林郡,倚廓布山县,郡、县治所同在桂平西南50里处,即今蒙圩镇新德村古城屯。这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布山县,历史记载极少,也颇有争议。但他从秦朝的桂林郡、到西汉郁林郡,再到三国混战,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布山依旧是郡治、县治之所,治所仍在今桂平市西南古城屯。
而“桂平”这个地名出现,却在南朝时期。梁•天监元年(502年),析郁林郡的布山县一部置桂平郡及桂平县,郡、县治同设在桂平县今桂平西山大窝坪。
“桂平”这个名字,历经诸多变迁,春华秋实,在1500多年的岁月里,即使隋废桂平郡、唐置浔州、民国废府为县,以及1994年撤县设市,“桂平”二字一直未脱离过,一直沿用至今。
为什么称为桂平呢?
“桂”,依然以玉桂树而得。
北回归线恰巧横穿桂平而过,气候温润,十分适合肉桂生长,桂树漫山遍野,所产的肉桂特别多。民国时期的《桂平县志》有云:“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如著名的浔桂、荆桂、瑶桂等特产,以肉厚细腻、断面棕黄、色泽光润、含油量高、体重香气浓、辛味淡甜味重而著称。
“平”呢,乃以平原而得。
桂平整个地势西北、东南两端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向东北微微倾斜。西北有天然屏障大瑶山,东南有南方西岳大容山,两座大山相对耸立,状似马鞒,边缘地带丘陵广布,形如马鞍的倾斜部,中部为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
因此,清代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里就有记载,南朝梁时以桂树生长在浔江平原而置桂平郡及桂平县。
由于桂平肉桂多且闻名,所以历史上留下不少以“桂”字命名的地名。
据1989年版的《桂平县地名志》记载,桂平境内以“桂”字命名的村庄就有32个之多,如桂山村、新桂村、桂新村、桂塘村、龙桂村、桂木冲、桂舍坡、桂枝山、桂圆顶、桂寮屯、桂畲角等等,不胜枚举。今桂平西山脚下还有个较大的村庄称桂山村。至于那些带“桂”的小地名更是数不胜数。
从古人留下的这些地名,便可窥见桂平历史上的桂树确实多,即便到了今天,桂平依然“八桂成林”,盛产玉桂,其中尤以罗秀、中沙等地产量最多、质量最佳,并冠以“西江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