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一心博士!
首先恭喜“我没有故事”这位粉丝,给我们起了个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名字。取自《黄帝四经》!好家伙,瞬间感觉格局打开了!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名字我们要用到天荒地老了。
好啦……我们言归正传继续今天的故事。
最近一个不小心,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就突破57亿票房,追上《战狼2》的脚步,成为了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当伍千里遇到冷锋,果然能“打败”吴京的只有吴京。
可怜网上的战狼PTSD们,再度遭遇长津湖,双重暴击之下不知病情如何了?
脆弱!相当脆弱!
不过《长津湖》不止在中国上映,11月19日还会在北美影院上映,好家伙,真就直接偷家了。
不过也先给大家浇一盆冷水,且不说到底有多少当地的美国人会去看《长津湖》,就算他们看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够看懂电影在讲什么。
因为在美国朝鲜战争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很多美国人压根不知道有这么一场战争。
关于这个问题,一年前给大家讲过,
当时有小伙伴反问,一场战争能说忘就忘?美国人这忘性也太大了!
一年后,终于想起来这个坑了,所以今天来唠一唠美国用了怎样的“记忆操控术”让全民遗忘朝鲜战争的。
喜欢视频版?
点击下方视频号观看
1
精准遗忘朝鲜战争
他大美利坚,自古以来,啊不对,它没有古。反正呢,美国向来是以战立国,从1776年建国到今年美睡宗把队伍从阿富汗撤出来,这200多年算下来,一共就16年没打仗。
美国独立战争
所以呢,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就是“国生”(国家生命)的一部分,不仅不遮掩,还要主动宣传:
打得好的,像二战,那我大美利坚就是救世主,就是文明灯塔;
过程碾压的,像海湾战争,那必须全程现场直播,顺道推销军火,带货主播直呼内行;
被偷家的,像珍珠港、911,那就得哭诉悲情,用死亡和眼泪凝聚人心;
打得惨的,像越南战争,那就要展现战争中的人性,没人比我们更会反思。
就连只有100多人参加,打得也很磕碜的索马里行动,也照样可以拍出了一部《黑鹰坠落》。
《黑鹰坠落》海报
总之,就是不管怎样都是美国“赢”,不仅还“赢麻”了!
可是到了朝鲜战争,不仅官方不出声,连官方非指定宣传神器——好莱坞也不给眼神,不能说是遮遮掩掩,简直可以说是精准遗忘。
这种“小透明”的待遇显然是不正常的。我们遍查史书后发现,其实历史的真相远远不止如此。
其实朝鲜战争一开始也不是这么“低调”的,但是这场战争在美国的存在感从顶流到雪藏,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仿佛只是一瞬间。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订,消息传回美国,立刻上了热搜,所有的主流媒体都争相报道,报道什么呢?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板门店举行
照前面说的按“失败战争”的模式,开启反思、骂美国官方不干人事儿。
比如《华尔街日报》就反驳美国官方关于朝鲜战争是“联合国军的胜利”的说法;《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更是直接将朝鲜战争称为“失败的战争”。
按正常的宣传模式,那接下来可能就要连续几年几十年这么骂下去的。
就像阿富汗战争已经过去20多年了,还是经常抢头条,去年大选时不管是川建国还是拜振华都把阿富汗撤军当成核心政见。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朝鲜战争很快就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到了1960s年代以后,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之外,几乎没人再去提及,现在很多美国人甚至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一场战争。
朝鲜战争不重要吗?
是因为打得难看才被遗忘吗?
NO!首先朝鲜战争很重要。
为了赢,美军可以说是精锐尽出,比如美骑一师是南北战争的英雄部队、陆军王牌;陆战一师是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路横扫日军的陆战队王牌。
美骑一师(左)和陆战一师
美国自己家的统计,朝鲜战争中至少有4万美军死亡,超过10万人受伤。其中很多是美国政要的亲属,共有142名美国将军的儿子上了战场,其中有35人阵亡或负伤。
比如:时任国务卿杜勒斯的侄子头部受伤,出院后整个人都狂躁了;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儿子三次受伤,不得不提前退伍;
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上将的儿子更是直接战死。
那是因为美国打得太难看,根本没脸去提?
如果你认为美国遇到丑事就选择性失忆,倒还真冤枉美国了。
举个栗子,1814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加拿大的英军一路南下,不仅攻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还放了把火把总统府烧了,害得战后美国不得不用白漆粉刷掩盖被烧焦的痕迹,白宫也由此得名,这可比朝鲜战争丢人多了。
但是美国人不仅没有失忆,还把这次战争中诞生的爱国歌曲《星条旗》定为了美国国歌。
又比如越南战争,美国前前后后打了10多年,伤亡30多万人,最后灰溜溜地跑回来,还贡献了“西贡时刻”这幅世界名画,但是关于越战的纪念活动一点都没少。
所以朝鲜战争被遗忘,绝不是美国人天性所致,而是人为操作。
2
美国的“记忆操纵术”
请听题,让亿万民众彻底忘记一场大规模战争,总共要几步?答,分三步:
1.颠倒是非,硬性降低朝鲜战争的咖位
2.边缘化老兵,剥夺他们做“英雄”的权利
3.彻底摧毁朝鲜战争的价值
首先,一场战争打完了,大家通常关心的是打赢了没,伤亡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战略目标实现没?
可要是真去讨论这些问题,那美国的老脸就没处安放了,所以美国官方必须转移焦点。
关于为什么要打?美国出手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物流大队长一路转进到东南小岛上去了,如果朝鲜半岛再被北边统一,那美国在东亚大陆上的百年经营就将彻底毁于一旦。
但是“文明的灯塔”怎么能为这种原因去打仗呢?必然是为了捍卫freedom和民主啦!
用艾森豪威尔在《停战协议》签订后的演讲原话就是:“联合国抵抗了北朝鲜的侵略——不是用惹人同情的抗议言语,而是坚定的、目标明确行为做到了这一点。”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美国第34任总统)
一番讲话,把美军介入朝鲜内战说成是联合国帮助南朝鲜抵抗“侵略”,美国的形象立刻就高大起来了,虽说韩国代表压根没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但是光是在出兵理由上涂脂抹粉还不够,美国直接把朝鲜战争放进了“冷战”的大背景中,用冷战来冲淡朝鲜战争的影响。
还是艾森豪威尔的原话:“我们只是在一个战场上签订了停战协议,但是这不能保证世界的和平。
我们现在不应该放松警惕,也不应该停止对和平的追求。”翻译一下就是,团战打输了没事,水晶又没炸,这只是一次小挫折。
配合这种说法,美国把宣传的重点也放在了战后上,像是向南韩提供超过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与韩国建立的军事同盟等。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
当时正值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时期,民众对共产主义充满了恐惧,国家这么一宣传,媒体和民众的视线真就被转移了,大家热烈讨论如何建设对抗共产主义的防线,怎样捍卫自由世界。朝鲜?不过是民主大业中的一部分罢了。
就像珍珠港虽然美国吃了亏,但是最后二战赢了,人们也就不会再去纠结珍珠港的具体得失一样,朝鲜战争就这么被模糊化处理了。
第一步完成了就是第二步,边缘化老兵。
美国崇尚英雄,尤其是战场上的英雄。正面例子有二战老兵,享受鲜花和掌声,被称为“最伟大的一代”,反面的例子也有,越战老兵回家后在全美掀开了反战浪潮。
但朝鲜战争的老兵无疑是美军历史上最倒霉的群体。
问题出在美军战俘身上,他们的表现直接把美国官方整不会了。
1953年初,美国国防部长威尔逊就警告,在29000多封美国战俘寄给家人的信中,几乎所有信件都在谴责华尔街的资本家,并请求家人们与他们一起反对这场“无用”的战争。
等到战俘们被释放回国,他们不仅没有揭露共产主义国家的“邪恶”,反而对志愿军和新中国赞誉有加。
更让美国政府无法接受的是,有21名战俘自愿留在了中国,他们公开对外宣称自己并非叛徒,“真正的叛徒是那些将美国推向一场他们不想要的战争的人”。
定居中国的美国老兵温纳瑞斯
这一通操作被美国官方直接整懵逼,这到底是什么情况,说好的为了freedom与民主而战斗的勇士呢?说好的战争炮灰呢?怎么就突然觉醒了?
一下子就把华尔街金主爸爸的遮羞布扯下来了!你这不杀人,却要诛心!如此动摇我美利坚国本的危险言论,危险!很特么危险!
于是很快,一种言论开始流行,那就是这些战俘老兵接受了“洗脑术”。这可不是什么地摊文学或是都市传说,而是有美国官方盖章的,CIA就专门对所谓的“洗脑术”进行了多年研究。
好莱坞也紧随其后,美国出现了一批展现共产主义洗脑术的电影和文学作品。
后来由于“洗脑术”的说法影响太大,美军内部都受到了影响,再加上CIA研究了半天也确实没研究出什么结果来,到了1957年,美国官方才联合康奈尔大学发布报告,对“洗脑术”的说法进行了辟谣。
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关于“洗脑”的谣言已经深入民间,比如某著名的游戏和某著名的电影。
兄弟姐妹们,双手摇起来,在评论区打出游戏和电影的名字吧!
“洗脑”说不成立,又不能承认志愿军真的是以德服人,所有还是要编出,哦不,研究出一套合理的说法。
于是“严肃”的科学出场了。美国军事心理学的研究者一锤定音:说这些美军士兵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精神脆弱,遭遇战场上的挫败就迅速动摇。这些士兵们“缺乏内在的纪律性,缺乏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套说法后来成为了美国的主流解释,上到总统,下到记者,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界学者,都不断地重复这一套说辞。
于是全体朝鲜战争老兵被官方打上了“脆弱”标签。
这些人在美国社会中不再是正面形象。英雄制造机好莱坞当然不愿意和民意作对,最后,朝鲜战争成为了一场没有英雄的战争。
然后是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彻底摧毁朝鲜战争的价值。
关于战争价值,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层面,战争的历史意义越大,越容易被人们记住。
举个栗子,新中国先后经历了朝鲜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多次冲突,热度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朝鲜战争。
原因很简单,朝鲜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种历史意义是无可比拟的,它会吸引人们本能地去了解这场战争。
反过来看美国,朝鲜战争在美国已经被解构的支离破碎了,它不像是一场战争,反而像是一次战役。就像是珍珠港之于二战,朝鲜战争在美国也被视为“美苏对抗”的一部分。
沦为附庸的朝鲜战争无论实际上产生了多少影响,都被冷战背景所化解了,人们只会注意背后那场“美国获胜的冷战”。
再说艺术价值。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是艺术作品,比如电影、博士的文章和视频。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战争的成败只是一方面,只要能从战争挖掘出有价值的点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比如美国在越南狼狈撤退,但好莱坞创作出了《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我们曾是战士》。
但朝鲜战争呢?很遗憾,几乎没有。因为美国官方已经“钦定”战俘老兵精神脆弱没文化,他们是不配成为“美国队长”的。
没有英雄?没有英雄你拍个寂寞?没有英雄美国怎么拯救世界?
好莱坞那为数不多的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猪排山》《战争中的人们》,都是在讲士兵的迷茫。
再次,由于政府的低调淡化,朝鲜战争在美国无法与任何高大上的价值观挂钩,什么人权啊、皿煮啊、freedom啊好像都扯不大上关系,这样就连激发美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效果都没了,没热情就没票房,没票房你拍个什么东西?
到这儿三步走完,朝鲜战争被妥妥遗忘。
3
得话语权得天下?
其实朝鲜战争必须被遗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不仅仅在军事层面,更体现在价值层面。
一位老志愿军曾说:“我们同日军、国民党、伪军都较量过,却只有美军是跪着投降。”
而就是这样的美军,在朝鲜参与了超过200起针对平民的屠杀,在美军的战俘营中,俘虏被虐待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使用了从日本731部队继承下来的生物武器。
相反志愿军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涌现出很多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之外没有发生过一起屠杀平民或战俘的事件。
谁是保家卫国的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谁是屠杀平民、虐待战俘的华尔街战争炮灰?
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如果这些事实随着朝鲜战争一同回到美国,那将会对美国价值产生毁灭性打击,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因此美国必须发动”记忆操纵术“,让朝鲜战争被遗忘。
不过有一说一,美国能够成功还是占了一点点天时和人和的。
一来当时冷战刚刚开始,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民众对苏联的厌恶和恐惧正值巅峰,任何问题都可以是苏联的锅。
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麦卡锡
二来当时的媒体还没有发展到后来越战的水平,民众想要获取信息的难度还很高,舆论的话语权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不过时代在发展,“记忆操纵术”也在不断升级,说不定你我都早已中招了。
不信?不信问你个问题测试一下:在二战中,为战胜纳粹德国做出贡献最大的国家是哪个?请大家把答案打在评论上。
我就知道你们都是小机灵鬼儿。
但是同样的问题,有人就已经被忽悠瘸了。
2015年,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法国机构IFOP在欧洲进行了一次民调,问题就是刚才提的那个,结果54%的人回答是美国,23%的人回答是苏联。
而在二战刚结束的1945年,同样在欧洲,回答苏联的是57%,回答美国的只有20%。
二战的影响力无须赘述,但是不少人关于二战的记忆,已经被改变了。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在电影或是游戏里看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了?反过来,诺曼底登陆呢?敦刻尔克大逃亡,啊不对,大撤退呢?
美国的这套“记忆操纵术”不是什么邪术,也不是博士自己编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专业的学术名称,叫:“集体记忆建构”。
根据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解释,“集体记忆”是“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它可以增强民众的凝聚力、爱国热情,对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就像朝鲜战争的例子一样,有时候集体记忆会骗人。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人每天都在接收海量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精力去筛选这些信息,而只要对信息内容稍加操作,很容易让人在自以为是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被引导得出操纵者想要的结果。
一个人是这样,一群人也是这样,通过大范围的、海量的信息轰炸,遥控建构一套虚假的集体记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最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呢?
必然是软实力独步全球,文化影响力无与伦比的美国。
美国电影、美国音乐、美国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传递着美国价值,构建着美国美好的国际形象,论利用软实力,美国的水平是独一档的。
不过博士可不是呼吁大家抵制美国的文化产品,好的作品谁都喜欢,只是提醒小伙伴们在欣赏的时候不要忘记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衷心希望中国的文创产业能够做出更多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传播到全世界。
不过也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再好的软实力也是要硬实力打底的,否则你那引以为豪的故事就只能是现实的遮羞布,越精彩越讽刺,最终越来越没吸引力。
好啦,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喜欢的小伙伴多多点赞、关注吧。
参考文献
1.《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大卫·哈伯斯塔姆
2.《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贝文·亚历山大
3.《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9)》 邹谠
4.被“遗忘”的战争,还是“朝鲜战争研究疲劳症”——评美国史学视角下的朝鲜战争 于滨
5.火与冰: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心理冲击 孟庆龙
6.朝鲜战争是美国难以治愈的“心病” 孟庆龙
7.记忆与忘却:美国社会对朝鲜战争中集体记忆的塑造(1953-1965) 李金仙
8.朝鲜战争反思 韩高润
9.近十余年朝鲜战争研究综述 邓峰
10.朝鲜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秦文甫
11.论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江峡
12.论朝鲜战争中有限战争理论的实践 赵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