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二十四岁的毛主席与蔡和森在湖南徒步游历考察时,接到了恩师杨昌济从北京写来的信,后者在信中邀请他和湖南“新民学会”的同学们一同北上。
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和蔡和森,都是“不婚主义”者。按照蔡和森妹妹蔡畅的说法:“他们都反对婚姻,甚至宣布他们绝不结婚。”谁能想到,仅仅半年之后,毛主席就改变了主意。
后来,毛主席在接受斯诺采访的时候说道:“也正是在这里,我遇见并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伦理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一、受恩师邀请,前往北京
毛主席一九一三年到长沙上学,那时十九岁的他和蔡和森等人搞了一个“新民学会”,以老师杨昌济的家为据点,经常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兼讨论政治理想与家国大事。
杨昌济非常爱惜毛主席、蔡和森二人的才华,他曾经写信告诉自己的友人,将来中国的革命能否成功,就要看他们两个人了。
因为觉得毛主席的课堂笔记写得好,杨昌济曾经把他写的《讲堂录》交给自己的女儿杨开慧学习。《讲堂录》除了听课笔记外,还记录了一些历史典故,以及先秦的哲学、政治思想。
同时,当中还包含了一些毛主席的个人的见解。这本《讲堂录》笔记工整,行文流畅,洋洋洒洒长达万言,杨开慧读罢很是钦佩。
后来,每一次毛主席到家中聚会的时候,杨开慧都会凑上去认真倾听。有时候听到不明白的地方 ,还会举手提问。而毛主席对于这位小师妹的疑问,也总是十分有耐性地回答。
毛主席在长沙求学五年时间,直到一九一八年才毕业。期间他一直与杨昌济家有十分密切的往来,后来杨昌济调到北京,没过多久又写信让他北上。
当时国内青年学生中,正掀起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浪潮。许多学生都想到国外去学习新知识,再回来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于是就在一九一八年九月,毛主席和湖南的四十个同乡青年一起去了北京。后来这些来自湖南的青年,绝大部分都去了法国,但是毛主席本人最后并没有出国。
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去法国留学,一直是历史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据毛主席的另一位老师徐特立的说法,是因为他担心离开中国后会脱离人民群众。
任何革命要成功必须依靠群众,而当时中国的政治家们,对我们的群众了解得太少了,不过事实的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
根据毛主席本人后来对他的友人们的说法,他不去法国留学大概有四个原因: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路费;第二个原因是他自认年纪偏大,语言学习跟不上;
第三个原因是留在北京既可以当赴法学员们的联络人,同时又可以在北大学习;第四个原因是,他是一个实干派,他认为在国内干革命,倒不一定非得直接去外国学习知识。
毛主席初到北京时,是和8个同学一起住在老师杨昌济家,后来找到了租房才搬出去。8个人挤两间小房子,北京的冬季零下几十度,没有钱烧炕取暖,于是只能大家挤在一起保暖。
当时他们8个学生穷得只能共用一件大衣,谁出门给谁穿。后来在北京大半年,有同学在北京打工半年,买起了新大衣,但是毛主席却始终买不起。
当时的毛主席穷到一天只吃一顿饭,后来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有了不错的收入后,仍然每天只吃一顿。而且只吃土豆、花生,从不吃肉和青菜。
由于健康状况不佳,毛主席的同学一度怀疑他患上了结核病,因为有时候会看到他咯血。而他自己也坚持和别人分餐而食,后来腿部生病还住了一个月的院。
二、与挚爱携手,共度春节
其实毛主席选择去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时,还是希望能通过这个机会结交一些校内的学者和名人的。尽管这样的愿望没有能实现,但是他肯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过杨昌济和杨开慧。
所以尽管那个时候的毛主席,看上去非常落魄,但是杨昌济和杨开慧却对他十分有信心。毛主席和杨开慧,大概是在一九一九年春节定情的。
一九一九年的春节,也是毛主席在北京过的首个春节。那个时候尽管过得非常苦,但是毛主席却说“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
毛主席说他在故宫的庭院里,见到了北方的早春,看到了洁白盛开的梅花,以及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
后来毛主席把自己对于“梅花”、“杨树”诸如此类的感受,全部都写进了他的诗词里面。在他的眼中,当时那些洁白梅花与挂满了冰晶的杨树,很难说不是杨开慧在他心目中的化身。
对于毛主席的这种感情,当时十八岁的杨开慧又是怎么回应的呢?她曾经日记中写道: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不错,杨开慧早就爱上了毛主席。并且她对毛主席的爱,应该是从他们二人在长沙求学的那段时间就萌生了。
当时杨开慧不光向毛主席学习作笔记的方法,同时也接受了他带来的新思想与新观念。就连毛主席经常洗冷水浴,大冬天穿单衣的习惯,杨开慧也学习去了。
《杨开慧手稿》中提到,杨开慧虽然也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但是在恋爱的态度上却表现得非常傲气,她一开始并不打算把自己对毛主席的爱说出来。
杨开慧在日记中说:“我不要人家‘被动地爱’,我虽爱他,我绝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因此她一度决定,要孤独一世。
但是后来杨开慧惊喜地发现,毛主席一直写给她的信中流露出爱慕之意。他甚至间接通过自己的一位朋友,让杨开慧得知,自己正在为她的事感到烦闷。
于是就这样,他们二人的心,终于走到了一起,而这件事大概就是发生在一九一九年的春节期间。
不过他们二人的结合,却并没有这么迅速。当他们确定恋爱关系后,毛主席为了理想,没有一刻能停下来。
一九一九年三月,毛主席得知母亲病重,于是借钱买了一张票想回家,结果只买到北京到南京的票,到了南京以后就没有路费了。后来幸好遇到熟人,才成功回到长沙。
毛主席回到老家以后,找了一个小学历史教员的工作,同时在《湘江评论》当编辑,撰稿抨击地方军阀。后来报纸只办了五个月就被查封了,当年十月他母亲也去世了。
一九二〇年一月,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毛主席却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北上。杨开慧和家人回到板仓以后,毛主席才前去与之相会,二人就此正式结为夫妻。
一年以后,毛主席到外地出差,半夜因思念杨开慧写下了一首《虞美人·枕上》,这是毛主席生平写下的唯一一首爱情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结语
杨开慧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见识非凡。她心仪毛主席,却一直不肯说破。还是毛主席通过往来信件与朋友传话,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
后来杨开慧回到板仓,听说有别的女子在追求毛主席时,她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从前杨开慧曾在私人日记里提到,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宁愿单身一辈子,也绝对不会主动表白。
但是这一次,杨开慧却让嫂子李一纯出马找到毛主席问明他的心意。可见,杨开慧的确是非常喜欢毛主席。
那么,杨开慧为什么这么喜欢毛主席呢?这一方面,固然要归功于她父亲杨昌济对毛主席的推崇与爱惜,以及她本身的确被毛主席的才华倾倒。
不过在毛主席的身上,还有一个优点是很多人都漏掉了的,那就是他特别尊重女性。他在长沙求学,以及后来在《湘江评论》当主笔时,多次撰写文章为中国女性发声、为她们呐喊。
杨开慧是一位思想十分先进的女子,她在板仓时曾经因为反传统故意剪短头发,结果被学校退学,所以只有毛主席这种支持提高女性权益的人,才会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对象。
爱情本来就该是这样,两个志趣相投的人,从此走到了一起。一九一八年的冬天,贫病交加的毛主席尽管生活得十分艰难,可是他从不叫苦,从不叫屈。
在凛冽的寒风与纷飞的白雪之中,毛主席反而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第二年的“早春”。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春节,这一对恋人共同度过了一个甜蜜幸福的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