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流浪地球2》四年磨一剑,中国科幻电影,一脚踢开了世界的大门

我在人间写过诗
我在人间写过诗
2023-02-09 21:07:31

《流浪地球2》是前传,如果你没看第一部完全没关系,你可以看完《流浪地球2》再看《流浪地球1》,能更好理解世界观。

故事讲的是太阳于100年后爆炸氦闪,太阳系将不复存在,人类为了生存建立了各种方案,最后制定了“流浪地球计划”,全人类一起站出来把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流浪地球》第一部我就已经觉得很不错,当初有很多批评的声音,但看过后我觉得各方面都还行,电影里很多方面的处理手法都还很生涩,还在摸索的阶段,但我依然能感觉到制作团队的认真和执拗。

事实证明,四年磨一剑,第二部无论是在剧情、特效、镜头、音乐等等各方面都完全超过第一部,你会感觉得到第二部有质的飞跃,各方面大幅度提升,我已经很久都没有这种“值回票价”的感觉了。

我看了幕后制作和主创团队的一些采访,他们光是世界观背景就写了二十万字,军事武器装备并非纯粹幻想,而是基于现实原型做出的,有的硬件设施甚至在现实中都已经投入使用,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合理性的想象。

并且建筑物的设计还都遵循了现实世界的结构力学,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太空电梯,其设计理念居然还要考虑到真实性和可行性,团队还请来了科学院把关,力求严谨,其中“相控阵核爆”理念就是由中科院的老师们提出的。

电影里的道具也都不是纯粹的道具,比如电影里各种款式的联络耳机由“漫步者”设计,都是可用的实物,甚至连说明书都配好了。

还有各种大吨位卡车和工程机械由“徐工集团”设计,那都是真家伙。

电影里那个长腿机械和外骨骼机器人都来自“傲鲨智能”,已经开发民用版本,连“掠夺者无人机”也都是按1:1打造出一个真实的。

还有主控室操作台的屏幕都是真实的系统页面,连荧幕那一串串的代码都是让程序员一个个输入上去的,看完我真的目瞪口呆。

国内电影产业需要更多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除了刺激和促进影视行业,还可以带动很多周边产业,或许以后还可以和《三体》系列一起建立科幻主题公园也未可知。

想到了一个好笑的场景:三体舰队抵达,三体人:“地球呢?”

如果你喜欢科幻就必定要看,如果对科幻不感冒,也建议一看,因为终于有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熬出头了,不然纽约时报就不会给打低分,给出的批评和理由把我看笑了,简直是戳到他们痛处了,人家泛酸了。

剧情的叙事节奏属于慢热类型,像慢慢一层一层地剥洋葱,所以有人会觉得冗长,他们看这片子大概是只想看特效场面,但接近三个小时我都全神贯注,没有任何嗜睡反应。

以往的电影都是以主角为中心,用主角带起整个故事,比如《流浪地球1》本身就是这样,主角就是刘培强的儿子 —— 刘启。

但《流浪地球2》是以剧情为中心,里面的角色都没有特别的主角属性,随着剧情摊开出现各种角色,他们都为剧情主线而服务。

可以这样说,“主角电影”是一个或一队人做了一件事,而《流浪地球2》则是发生了一件事,千千万万人则为之努力,就这么个结构。

剧情有三条叙事线,刘培强一线,图恒宇一线,周喆直一线,三条线互相独立,但又千丝万缕。

因为导演用了550W Moss的视角(550W倒转过来就是Moss有发现到吗)来展开故事,所以实际上就只有一条线 —— Moss在观察和研究不同领域的人类。

所以电影里经常出现各种摄像头的特写,以及未卜先知的旁白字幕(距离某某灾难还剩多少分钟/小时),因为这就是Moss的视角,它算好了一切,从第二次导演给摄像头特写我就推测出一切都是Moss在搞鬼。

但是,我不认为Moss是反派。

早在1987年人类就已经收到“2044”的警告,意味着Moss的自我意识很可能很早就出现了,从硬件和性能上的升值,它也从预测年份到可以预测月份,都后面连日期都能算出来了,Moss一直在进步,它被创造的初衷是“保护人类文明”。

一开始人类提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方舟计划”,一个是“数字生命”,一个则是“移山计划”(也就是后来的“流浪地球计划”)。

经过Moss的推算,它认为人类的劣根性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所以它认为“消灭人类就是在拯救人类”,于是它制造了太空电梯危机和月球危机,同时又放出预告,给人类缓冲时间。

折损了“方舟计划”的同时,还顺便消灭了部分叛军(就是支持“数字生命”的人),而月球危机使得人类被迫交出了所有核武器,从此地球再无核武。两起灾难过后,人类只剩下“移山计划”可以选择,这也是Moss推算出来的最佳方案。

然后承接第一部的故事,一开始刘培强认为Moss叛变,结果Moss说了句“我从未叛变”,并当场给他看了联合国的通过文件,看似不关Moss的事情,实则它早就透过摄像头不断观察和研究,它算出了刘培强的行为,刘培强果然不鸟它直接把它烧了,并牺牲了自己,还把联合国政府的退路,也就是“火种计划”,太空站上的冻卵和植物种子全部毁了 —— Moss达到了它的目的。

没错,木星危机也是Moss搞得鬼,你会发现每次角色们执行任务总会关键时刻出岔子,比如安全带打不开,系统侦测不到月球波浪,门总喜欢卡住,系统上传99%了就是上不去……

Moss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延续人类文明,在它的推算中必须不停地毁灭人类,才能把人类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但是它又不能把事做绝,所以它预告出灾难时间,预告出各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刘培强问它人类能不能活下来,它的回答:“这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可见Moss并非赶尽杀绝,Moss必须确保,带着地球跑成了唯一的,可行的延续有人类的人类文明方案,Moss只是忠于自己的指令,所以它真不能算是反派。

不过有趣的来了,Moss在服从指令的同时也产生了矛盾和偏差,随着智能提升它或许也在疑惑,它看到人类各种不理智和情感的失控,同时又看见了人类的坚韧和勇敢——“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句话很耐人寻味。

就像好奇的孩子,Moss的前身550A和550W想获得更多人类的数据,于是它策划了图恒宇的车祸,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我猜测撞向他们的是无人驾驶的卡车,否则为什么没有追究事故的后续呢,否则为什么卡车偏巧就撞向后座?

唯有Moss才能算得如此精确。

Moss看准了图恒宇对女儿的爱意,算准了他必定会让女儿的意识留下来,图恒宇果然这么做了。

可惜获得丫丫意识的550A基于硬件的限制,丫丫只获得两分钟的“生命”,并且“数字生命计划”被腰斩。

为了完善升级,550W通过策划月球危机引领图恒宇把丫丫数据上传,由两分钟变成了70年的“生命”,最终Moss觉醒。

马兆这个人物在我看来也不简单,第一次上传丫丫就是他首肯的,后面说的话也模棱两可,交代遗言那里他画的是无限符号,看起来又像莫比乌斯环(该不会第三部要讲的是时空旅行吧,我觉得时空旅行和时空穿越与《流浪地球》的科幻基调不符合),而且他临死前说了句“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这说法又和Moss的理念一样。

以上是我本人对电影小小的解析,最近还打算二刷。

话说回来,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留在地球,无他,生于斯死于斯,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概念就是如此,中国是农耕文明,面对灾难,自古就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所谓人定胜天的精神

和西方遇到灾难就坐诺亚方舟逃难完全不同,坐得上就活下来,坐不上就拜拜了。

事实上西方很多科幻故事都是建立在殖民思想演变来的,要不然就是一个白人落单逃到一个地方帮他们打跑敌人自己宛如救世主般的剧情。

本质上就是一群白人感觉自己的故土待不下去了,却又不想改变它让故土变得更适宜生存,于是就卷铺盖逃到新大陆,侵略别人,烧杀抢夺,这就是白人洋人的底色,所谓的海盗文明。

至于“数字生命计划”我觉得更不可行,马兆说过,数字化的人类,就像一个宠物一样。

谁的宠物?

会不会是Moss?

等它升级到另一个维度,它会不会变成“上帝”?

它算出我只有60年寿命我就只能“活”60年?

那没有肉体的60年我可以干嘛?

意识数据”是可以随便上传下载的吗?

只要有载体就行?

就像美剧《Altered Carbon》那样,只要意识不死就不会“死”?

而且谁也不知道数字生命到底是真的“人的意识”上传,还是只是模仿人类的一种程序,到时候就会有电子人格窃取犯罪之类的问题,有人会在危急关头用意识上传来规避死亡,甚至可能出现“我杀了我自己”或者“我取代我自己”这种悖论情节。

这种技术必然会被私用于犯罪,想想都不可靠。要我说的话,也许氦闪都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人类所面临最大的危机很有可能,是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的人工智能。

第三部估计会结合原著的反叛军和氦闪情节,Moss有一个镜头是光头图恒宇和更老年版的周喆直,估计就是Moss对未来的进一步推算,刘培强牺牲已经在第一部中验证了。

图恒宇究竟是怎么回来的,他的背景看起来确实像是氦闪的氛围,周喆只有一个瞪着摄像头的镜头,结合他说的“有人在帮助我们”以及“我相信我们的人一定会完成任务,不论虚实,不计存亡”,是不是表示他知道Moss的存在?

希望导演和编剧在第三部能给我们完整的流浪地球世界观。

导演说过这部电影的内核是“感情”,总有人说里面人物的感情很多余,可以不要讲感情吗,纯粹讲科幻行吗。

不讲感情只讲科幻,只看特效,它就完全没有观赏的必要,因为都一样。一万五千年前的人类愈合过的股骨,讲的就是这种感情,人与人之间若没有感情,如何信任,如何依靠,如何团结。

如果这部电影纯粹讲科幻,我也会给它好评,但我不会那么喜欢,因为它无法打动我,正如那句“50岁的人出列”那边,直戳我泪点。

最后说到演员问题,就没有一个不在线的,包括群演都挺有意思的,而且他们都说的是自己的母语,终于不是全部说英文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雪健老师的演绎,他的声带坏了,是后期AI修复的,依然听得出铿锵有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最后那段大厅里晃来晃去,其他人前俯后仰,只有他一个人,拄着拐杖站在那里,目光如炬,稳如泰山。

当大家沉醉在喜悦当中,也只有他一人默默转身,潇洒离去 —— 我脑海中只出现几个字:老艺术家。

还有值得夸赞的BGM,由阿鲲作曲,他的作品非常多,大家可以去搜罗,很有才华的一个年轻人。

我最喜欢的就是《太空电梯》、《开始新征程2》和《Moss》。

《流浪地球2》并非没有缺点,只是我认为瑕不掩瑜,它在其它地方给我的震撼远大于瑕疵的挠痒,只要主创团队守住初心,别让资本介入,力求完美的认真态度努力创作,这个团队必定在中国影史留下属于自己光辉的一笔。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