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讽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描绘了古代人性的丑陋、社会的矛盾、政治的腐败,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讽刺诗,犹如一面面明镜,照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它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
这些讽刺诗,犹如一座座石雕,刻画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它们揭示了人性的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展现了人的种种缺陷和矛盾。
这些讽刺诗,犹如一声声呐喊,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它们揭示了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民生的苦难,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首宋朝的讽刺小诗,这首诗的结尾10个字,想必大家早就听说过了。
《蚕妇》
张俞〔宋代〕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是一首反映古代人民生活苦难的古诗,诗中通过蚕妇的遭遇,揭示了古代权贵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先,诗的开篇就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直接写诗人遇到蚕妇的情景,他在路上看到了昨天进城贩卖丝绸的蚕妇,只见她泪水涟涟。这两句写得真实自然,而且还浑然天成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让读者不禁产生了好奇心,她为什么要哭呢。
接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与前文紧密相连,马上就解开了读者的困惑,原来是因为她看到穿着丝绸的人都是达官贵人,像自己这样养蚕的人却无法享受到亲手生产的丝绸,反而要低价售卖,这让她感到不公和难受。
总的来说,《蚕妇》这首诗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古代社会的不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张俞是个籍籍无名的小诗人,他的这首诗也堪称千古名作了。
诗人张俞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极端不公,表现了他对当时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相比而言,我们能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简直就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