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和36岁大龄剩女交往一个月后,我终于知道她嫁不出去的原因”

第一心理
第一心理
2022-10-01 18:32:1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和大龄女生交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否像网上说的那样,大龄女性知性有魅力,男方能感受到对方的成熟,以及智慧沉淀下的优雅与坦然?真实的结果可能恰恰相反,有句话叫作年龄越大越“矫情”,和现实生活中的大龄女性相处可能要重新刷新三观。

39岁的小李就经受过这样的“折磨”

故事的主角叫小李,前两年刚离婚,没有孩子,工作是工程师,有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因为想尽早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小李托亲戚介绍,认识了一位在上市公司做董秘的女白领,对方年龄比小李小点,34岁,单身未婚,实际上,对于女生群体来说年龄也不小了,因为35岁女性的生理机能都会开始下降 。

刚见面,小李就对对方有了好感,在短暂相处的一个月,小李就对女白领表现出了主动和关心,毕竟这个年龄段都不容易,小李很是坦诚,结果到头来对方说了一系列话,让他彻底寒心,小李最后失望透顶,两人关系以失败告终

这位女白领对小李说了什么?

其实刚见面时,女白领说的话就有点让小李不舒服,原话是这样的

“一般男人我是不会同意来相亲的,能让我来差不多都是还不错的”。

话里话外就是透露自己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她表明自己会在第一轮介绍人说明男方情况时,就把对方给“踢出局”,即便没见面也是,能来相亲,说明女白领是“看得上”对方的。

自恋的女性

现在社会上,外在价值普遍高于规范标准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优质人群”。

自恋女性的诞生离不开当下社会的两大原因,一是计划生育的落实,独生子女数量的提高,二是整体社会女性独立意识的提高。

独生的公主们从小在“温室”中长大,没有为金钱、物质焦虑过,父母集万千宠爱于“小公主”一身,随着男女的逐渐平等,很多父母也不再吝啬,愿意为女儿承担首付,买车买房。

再加上在传统约定俗成下,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本就不高,女性的平等和自由度水平都上来了,便有更多的精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想要什么就买,想做什么就去做,由此诞生了一群小公主,小公主自然也不愿意磕着碰着,选择丈夫就像在选“爹”。

由于物质条件在那,女孩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了精神层面,在年轻时挑挑拣拣,对追求者们也不屑一顾,觉得自己最终会等到那个最好的,就像苏格拉底捡麦穗的故事,最终女孩们一个“麦穗 ”都没捡着,心理自然落空。

但是长久等待后的“沉没成本”又让女孩们不甘心,于是有了越大越“矫情”的现状,到最后结婚那一步非要找一个长得高、脾气好、学历高、有房有车、有存款、长相能看、家庭条件不错、大城市的男人,再多挑几年,一来二去就磨成了优质剩女。

曾经一组大龄晚婚女生统计:不婚主义大龄女性母胎solo的比例竟然也占到了三成,从没有谈过恋爱,等了这么多年肯定不能将就,付出的时间精力必须有一个满意的回报,这种执念造就了女孩的自恋:上天一定会给她们一个最好的伴侣。

可是现实很残酷。

独立思想变成“女王思想”

当时小李想的就是,女人天生有点矫情很正常,毕竟出身独生家庭,就没往心里面去,哪知随着交往的深入,女白领的贪念和自恋就彻底暴露了。

她对男人十分挑三拣四,对“条件一般”的小李也根本就没有好感,只是自己主观以为的“降为打击”,如果真要和小李在一起,就要对小李进行充分地支配掌控,可以说,女白领的要求是眼高于顶。

快一个月时,女白领就把问题摊开来讲“如果要和我结婚,我们家至少要50万彩礼钱,这个算是最低标准了,在十年前结婚时,我亲戚家的姐姐结婚,对方就给了我姐50万彩礼!还别说是现在”。

不仅如此,女白领还要在生活小事上“压榨”小李,她在吃饭、旅游、购物上都指望小李掏钱;

如此一来,小李便觉得对方过于物质现实,好感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厌恶和排斥,和对方主动提了分手;

可以看到,女白领简直把自己当成了女王,要求男方处处服从自己,以自己为主,把自己捧在手心。

我们常说,人的思想观念,都是社会环境氛围不断强化后形成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女孩们的自恋不能全归结于她们自己,更多的是社会女权独立鸡汤宣扬过多导致的,原本是“女权平等”思想,最后却变成了“女王压榨”思想。

如果非要把男权(男性)反踩在脚下,那我们女性岂不是活成了当初那个最讨厌的自己?

违背了追求平等的初衷,就会在贪念和自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回头。

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在寻找结婚的“附属品”,习惯把女“物化”,其实大多数男人都是尊重女性的,结婚找的都是彼此平等的伙伴,所以女性们不必过于恐婚,通过“自恋”来防御感情中的伤害,更不要因为这样就刻意贬低男性,女性可以尝试着放下过去的包袱,带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去和男性相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2]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