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演员郭达:曾是遗腹子,娶大一岁妻子很幸福,不上春晚只因家庭

再来娱乐
再来娱乐
2021-11-28 00:04:34

郭达曾是春晚的“钉子户”,他和蔡明的这对黄金搭档,每年都带给全国观众不少快乐,后来年事已高的郭达主动淡出春晚舞台,蔡明也找到了新搭档。

身处浮躁的娱乐圈,却独独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娶妻生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郭达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1955年,郭达出生于陕西西安。那个年代的人民大多很贫穷,家家户户都有一段心酸的过往,郭达也不例外。

郭达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故离世。青壮年劳动力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郭达的母亲,马银贵,一个人要拉扯郭达和他的姐姐,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郭达自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别人有父亲,他没有,郭达也不去母亲面前“要说法”,因为他知道,父亲去世,最伤心的那个人其实是母亲。

郭达的父亲逝世后,母亲每个月有45块钱左右的收入,别看收入这么高,在物资短缺的时候,有钱都没用。

郭达小时候穿新衣服的机会很少,因为姐姐比他长得快,所以郭达惯常穿的是姐姐的旧衣服,衣服破了随便找一块布料补一补,还可以继续穿。

郭达说,最困难的时候,他的衣服上有40多个补丁。

母亲需要外出工作,为了保证安全,郭达不被允许出去玩。所以郭达只能一个人在家里自娱自乐:最开始是把玩父亲留下的小提琴,后来是摆弄母亲买来给他解闷的收音机。

收音机和窗外的广播最常播放的是相声,这段经历,培养起了郭达对相声等艺术的热爱。

为了缓解母亲的压力,郭达早早开启了自己的打工之旅,一开始郭达在铁路队修铁路,但是郭达干不来这种费力气的活计,于是在上级的安排之下,郭达便成为了后勤部门专门负责养猪的那个人。

生活很难,却并没有磨灭郭达上进的心。一方面,郭达兢兢业业工作,另一方面,郭达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1974年,机会终于降临到了郭达身上。

那时候,有工农兵推荐去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名额,最后名额花落郭达身上,郭达的命运由此改变。

正常考去上戏的学子要学习四年,但是郭达只用学习三年,三年之后,郭达带着优异的成绩单被分配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西安话剧院。

郭达去西安话剧院当演员的第一年,就获得了一个当主演的机会。

话剧《于无声处》进入选拔演员的阶段,导演认为,郭达的人生经历和主角欧阳平很相似,再加上郭达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个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表演教育,所以就放心的把主角的担子,交给了郭达。

没有舞台经验却要担任主角,郭达的压力太大了。大学生在当时很稀罕,人人都想知道上海戏剧学院能培养出什么的苗子。每一次排练,都有很多人在一旁看着郭达表演,事后还要对郭达进行点评。

那段时间,郭达听过最多的话是,“大学生就这个水平啊?”年轻的郭达感到无比羞愧,但是越紧张反倒越演不好。

最后《于无声处》郭达只演了两场,之后就因为压力生病,没有办法,话剧主演只能换人。这次演出严重打击了郭达的信心,一开始他陷入了对自己深深的怀疑,后来逐渐熟悉了话剧院的工作流程,与同事们建立了友情,郭达终于不紧张了,表演水平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在西安话剧院,郭达一干就是10年,这十年里郭达演了30多场戏,各项水平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最后郭达甚至当上了话剧院演员队的队长。

说起从话剧演员,转变成演员队长一事上,郭达还是挺心酸的。曾经人们很爱看话剧,话剧票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是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话剧已经不吃香了,话剧市场也越来越不景气。

但是剧院那么多人要吃饭,怎么办?于是郭达把所有演员组织起来,主攻喜剧方向的话剧和小品。转型很成功,每年100场的话剧任务圆满完成,队长郭达也带着表演队拿遍了西安地区当时的所有话剧奖。

事业上收获成功的同时,这段时间,郭达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娶吴芳为妻,被郭达称为“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情”。

郭达的老婆吴芳比郭达大一岁,在生活上,吴芳是郭达的贤内助,而在郭达的事业上,吴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安话剧院工作的后期,郭达慢慢把表演方向转移到小品上,1986年,郭达告诉吴芳,话剧似乎已经不吃香了,自己想转行演小品。

吴芳对郭达的想法表示了全力支持。这一年郭达正在筹备陕西省的喜剧小品大奖赛,吴芳趁这个机会,亲自为郭达设计了小品《产房门前》的登台服装。

穿着老婆亲手制作的衣服,郭达一举拿下了大奖赛专业组的第一名,好消息不止如此,《产房门前》还被春晚导演组选中,登上1987年的春晚舞台。

从西安走向全国,郭达的命运再次改变。1987年的春晚,郭达没能在家中陪伴老婆孩子,十分愧疚。吴芳却让他不要有那么大的压力。她拿出了家中最后的150块,交给郭达,让郭达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产房门前》大获成功,郭达一夜成名,1988年,郭达带着《换大米》再次登上春晚,名气更胜,也是在这里,郭达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第二个“贵人”,蔡明。

1990年,郭达和蔡明在节目《综艺大观》上相遇,三年之后郭达带着蔡明登上了春晚,《黄土坡》讲述了农村老汉和外国儿媳之间的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又过了三年,郭达和蔡明再度携手,打造《机器人趣话》。

郭达和蔡明合作了几十年,每次到了年末,都是二人最忙碌的时候,春晚的压力让郭达本就不茂密的头发频频陷入危机,虽然郭达和蔡明是春晚舞台上合作次数最多的几位搭档之一,但是蔡明私底下其实是个暴脾气,二人有时候也会爆发争吵。

郭达和蔡明因为经常合作,所以当观众看到这俩人单独行动的时候,很不适应。

2003年,郭达和蔡明第二次分开排练节目,一个表演《婚礼》,一个表演《好人不打折》。结束之后观众们不愿意了,郭达和蔡明怎么不在一块儿表演节目了?这是解散了?

当时很多观众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表示郭达和蔡明分开表演很让人别扭,希望二人以后还是搭档出演小品。

因为这个原因,郭达和蔡明在春晚舞台上再也没有分开过。郭达曾说,只要观众愿意,自己可以一直站在春晚舞台上,但是后来,郭达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2010年开始,郭达有了退出央视春晚的想法。虽然郭达经常在春晚舞台上抖包袱,逗观众笑,但是郭达知道,春晚舞台是一个严肃的地方,一点差错都不能有。随着年龄的增大,郭达的精力已经应付不了春晚的高压,所以郭达退出央视春晚的决心也越来越强烈。

2011年下半年,郭达86岁的母亲突然中风,这让郭达突然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母亲已经年迈,自己也不再年轻,春节原本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但是自己为了事业,很少在家中陪妻儿吃过完整的年夜饭。

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郭达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那之后,郭达说,“除非有非常好的剧本找自己,否则自己还是更愿意在家中陪伴家人”。

每次和蔡明搭档小品,郭达总是“受欺负”的那个,郭达不仅在台上是老师,在台下也有一种敦厚的气质,在“人情社会”里,他算是一个异类。

演小品出了名,郭达的人气越来越高,后来郭达进入总政话剧团,带着他的妻子一同搬到了北京。郭达的妻子到北京之后,一直没有安排工作。

本来,像郭达这样身份的人,为妻子谋一份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郭达却迟迟没有动静,别人一问,才知道,郭达竟然没想过要为妻子找工作。

老实人郭达不好意思求人,因为他知道,如果开口求人帮忙,不仅会欠人情,还会让对方难办。到时候,对方进与不进都是麻烦事。不如让妻子安心在家中做自己的事,不用工作倒也是一件好事。

朋友说,郭达对妻子太狠心了。其实郭达不仅对妻子“狠心”,对儿子亦是如此。

为了让儿子接触到更好的教育,1995年,郭达把儿子郭晓光送往英国求学。郭达不是没钱,但是在儿子的花销上,却依旧控制地很严格。

郭达算过一笔账,儿子在英国读一年书,要维持温饱,学费和生活费一共需要10万左右,所以郭达只给儿子10万。如果郭晓光有其他的花销,则需要自己去打工赚钱。

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郭晓光每个星期有三天需要花一定时间去打工,干得也是比较低等的,刷盘子的活计。知道这是父亲要锻炼自己,郭晓光没有抱怨。郭达的教育方式让郭晓光明白了赚钱的艰辛,所以郭晓光比同龄人更加懂事,看到这样的儿子,郭达特别欣慰。

在浮躁的娱乐圈,毫无疑问,郭达是一股清流。曾经的老搭档蔡明依旧活跃在春晚舞台上,而老朋友潘长江则面临晚节不保的“窘境”。

潘嘎之交曾经是某段时间的网络热词,说的是潘长江和嘎子在直播中所发生的,关于酒的二三事:潘长江站在“叔叔”的角度,规劝嘎子谢孟伟不要被利益蒙蔽了眼睛,应该多为自己的名声和直播间的观众考虑。

结果不久之后潘长江就被网友发现,竟然也开始贩卖那款据说涉嫌造假的酒。

很多人批评潘长江这是在消耗自己的名气,愧对他老艺术家的名号。但是潘长江对这些舆论置之不理,依旧在直播间卖力宣传自己的商品。

潘长江和郭达相比,孰高孰低,身为看客,我们应当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