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秀才,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都很穷,其实这是被一些影视剧误导了。
古代秀才,不但在乡里很有地位,收入也还是不错的。
秀才的发展简史
“秀才”一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见于《管子·小匡》,即“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意思是说农家子弟大多是农民出身,朴实而不奸猾,其中有不少能成为士人的优秀人才,这里的“秀才”,就已经是指优秀人才了。
“秀才”一词广泛应用,还是在汉武帝之后,与察举制有关,是其中的科目之一。
察举制,是始于汉朝,一直延续到隋朝的一项选官制度。察举制中比较常见的为举孝廉,比如三国时代的人物有不少是举孝廉入仕,比如曹操就是20岁举孝廉。
除了举孝廉,还有一种仅次于孝廉的察举科目,就是秀才科。
秀才的举主为刺史(一州长官称为刺史或州牧),后来发展为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从汉朝到南北朝,“秀才”一直是察举制的核心部分,而“秀才”的核心则主要在于“乡里选举”、“注重德行”。
看上去是从地方选举人才,但那些被选中的人才,一般不会再回到原籍工作,而是离开家乡到别处任职,甚至有可能进入中央政府的权力核心工作。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产生前的“秀才”,与明清时代的“秀才”意义差别还是很大的。
在科举制兴起时,隋唐的“秀才”也不好考,比如在唐朝,秀才位列六科之首(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要求特别高,要高才、强学、博识,才学识三者不可或缺,并非只是单纯的精通一两部儒家经典,要得是货真价实,不打折扣的人才。
明清时期的秀才同样也很难考,要通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由县官主持,要考五六场,每场都是淘汰制,全部通过合格者,则可参加下一轮的府试。
府试的主考官为知府,上榜者则可称为“童生”,并获得进入院试的资格。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每三年举行两次,考两场,主考官为学政。
学政就是学院的长官,由中央派遣,任期为三年。在任期间,要负责所管辖的各府、直隶州主持岁试和科举考试。
院试合格后,童生则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名义上成为国家的学生。
(清朝浙江海宁县学秀才名单)
院试考试并不容易,需要担保人,考前还要进行搜身检查,考试中也不让上厕所,只能在便盆解决。
但考中秀才想要再往上走,去乡试,则还要通过每三年一次的岁试和科试。
岁试的成绩分为六等,第一、二等的考生可以参加科试,而科试也分六等,第一、二等的秀才真正可以参加乡试,叫做“录科”。
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才圆了秀才梦;曾国藩也考了七次才如愿以偿。
由此可见,秀才虽然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级的一环,但层层选拔考试并不亚于之后的乡试、会试和殿试。
那么考中秀才之后有什么特殊待遇呢?
秀才的特权和收入
考中秀才,其地位的确比普通人高人一等。
在《儒林外史》中有写到,范进中秀才后,他的老丈人胡屠户对他提出了特殊要求,说以后凡事要立个体统,不能与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
首先,秀才有免税的特权,可以免除五十亩至八十亩的地税。所以同村人愿意把田地寄在秀才名下,成为秀才的佃农。
还有免两人差徭及丁税,就是不用你去挖运河,补河堤等修筑工事。
其次,秀才有更多的发言权,不论在乡里,还是族里,都被高看一眼。
此外,还有政治特权,比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一般人见了秀才要称“老爷”。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眼中,明清时代的秀才,可不是文弱书生,也不穷酸潦倒。他们既有学识,又有话语权,还时常与吏胥相互勾结,把持和控制着地方的诸多事务,而且他们很容易因为考试而形成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同门关系、同年关系、门生关系等,进而形成牢固的朋党。
所以,秀才在明清时代的乡村社会影响力还是比较深刻的。
那么,明清时代的秀才,他们的收入够养活一家人吗?
首先,很多秀才在开考之初,就可以获得一些家族名义上的奖励,比如县试资助费一千文,府试、院试各两千文,岁试者也是两千文。
这些钱来自整个家族所有者的土地租金收入,大都是一次性发放。
其次,秀才也分等级,名列一等的秀才,又称为“禀生”,廪生就有资格获得官府的廪米津贴,公家会按月给他们发粮食。
次一等的叫“增生”,没有粮食供给;“禀生”和“增生”都是有名额限制的。
第三类称为“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当然什么都没有。
那么,“禀生”的补贴有多少呢?依据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师生月禀食米,人六斗。
后来有所提高,每名禀生每年可以得到四两银子,相当于当时社会工匠们的年收入。
如果一个秀才原本家庭条件还可以,再加上每年这笔额外收入,当然是锦上添花。反之,这点补贴仅够填饱肚子。
所以,为了生活,秀才们也有额外的收入。
比如,去做担保,上面说了参加秀才考试需要担保人,收取一定的担保费;
秀才作为乡村一级的知识精英,几乎承担了乡村社会所有和知识相关的工作,比如起名、撰写墓志铭、墓表,写对联、编修家谱;甚至观天文、查地理,做些占卜类的工作。
这些零散工作也可以增加秀才的收入。
当然,秀才最直接的收入就是去做教书先生。
据《中国士绅的收入》一书记载,有秀才资质的老师,人均从业年收入为一百两银子。
明清时期,没有秀才资质的普通塾师,一般一年只有三十两左右的收入,而一般劳动者的年收入为十两。
可见,考中秀才后去做塾师,所获得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不仅可以养活一家人,与普通塾师相比,已经算是小康水平了。
综上所述,对于秀才的收入,不能一概而论,有穷秀才,也有富秀才,人生总归还是在于经营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