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素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这样评价过汉朝的建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这淮阴说的便是韩信,从李世民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后代史学界对韩信功劳的肯定。事实上确实如此,一个韩信,便为汉朝平定了大半个天下。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再到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有他在,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他当年拜将时的言论也终成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韩信当之无愧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也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只可惜,作为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注定他不会有好结局。不同的只是挣扎一段时间,虽败犹荣,又或是黯然落幕。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韩信似乎是第二种结局,但其实他在落幕前还干过一件大事。那便是与他唯一的传人合谋,计划夺取天下,他的这位唯一传人便是陈豨。之所以说陈豨是韩信唯一的传人,是因为他在很长时间中,都曾跟着韩信征战天下。耳濡目染间,多多少少学到了韩信的兵法,虽然只是皮毛。不过就算是皮毛也够了,足以将汉朝搅得天翻地覆,战火四起。
在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很是畏惧韩信的才能,以各种理由打压他。只是因为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连实证都没有,就贬其为淮阴侯。韩信也明白刘邦容不下自己,便开始想办法找出路,唯一的出路是谋反。恰好当时刘邦觉得陈豨办事可靠,所以封他为列侯,以代丞相的身份督统赵、代两国的边防部队。
也就是北方边境的军队,基本上都归他管,权利非常大。陈豨在赴任之前念着与韩信的交情,前来向他辞行,韩信遂撺掇他谋反。《史记》记载韩信说了这样一段话: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深知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事实上也确实如韩信所言。
独掌北境两国精兵的他,很快被赵国相周昌盯上了,刘邦于是命人追查陈豨是否有违法乱纪的事。陈豨想到韩信说的话,汉高帝十年九月(公元前197年),一不做二不休与王黄等人反了。陈豨说是韩信唯一的传人,也不过是跟在身边学了些皮毛而已,就这也能将汉朝折腾得够呛。一打就打了两年,让各路名将接连出马,甚至皇帝刘邦本人也参与其中。
已知参与征讨陈豨的将领有:燕王卢绾、太尉周勃、齐相国曹参、舞阳侯樊哙、颍阴侯灌婴、曲逆侯陈平、太仆夏侯婴、右丞相郦商、齐相国傅宽、车骑将军靳歙等等人。与他有交战记录的将士有:卫胠、陈错、张相如、公孙耳、孙赤等等人。名单实在太长,汉军中许多将领通过对陈豨的作战而以军功封侯,可见其反叛影响之大。
一个陈豨便闹得汉朝两年不得安宁,出动如此多的将领与势力,如果是将陈豨换成韩信本人。恐怕要江山易主,改姓韩了,但韩信没等到这个机会。韩信按照此前与陈豨的商议,在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的时候,托病没有随从。接着等待陈豨的消息,没成想他囚禁一个犯了错的家臣,那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上书告发。
刘邦外出,镇守宫廷的是吕后与萧何,一个能称制十五年的女人怎么可能简单。玩兵法她斗不过韩信,可玩政治权谋,那韩信要远远逊色于她。得知韩信准备反叛,她与萧何商议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处死。韩信不知道真实情况,只好跟着列侯群臣去祝贺,结果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
没能死在战场,没能抵抗一把,反而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韩信也是觉得很憋屈,《史记》记载他临斩时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死后,陈豨独木难支,又与汉军斗了两年。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被周勃与樊哙率领的军团合功,兵败灵丘。
韩信的生平还有很多故事,他用兵之神,悲惨之结局都详细记录在《史记》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
这本书光是写作便耗了十四年,可谓是司马迁的心血之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若要读史,《史记》无疑是必选之作。小编推荐的这款便于阅读,内容充实质量上乘。原价148元,如今只要89元,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不要错过哦!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