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大变戏法秀翻德军,隆美尔重病上阵惨败而归

DS风清
DS风清
2022-06-19 17:08:20

1942年10月,蒙哥马利将军率领的第8集团军和德国元帅隆美尔指挥的德意“非洲军团”,在距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只有6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对峙着。

这两位对垒的将军,都是本国能征善战的骁将,他们除了非常忠诚于各自的国家外,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很孤僻,在同行中,敌人多于朋友;两人都很专横、傲慢,使人难以接近;对于他们的上司而言,两人都是难以对付而又经常“犯上”的军官,然而在一切都由他们自己支配的情况下,却又都是最优秀和最有独到见解的战役指挥官。

此次,两人决战北非,可以说是一场大规模的龙争虎斗,谁要想轻易取胜都是非常困难的。阿拉曼之战,是两人智与勇的较量。

从士兵到将军

隆美尔在德国高级将领中可以称得上是位传奇式的人物,因为当时许多德国高级将领都出身于世代从军的容克家庭,而他却是一个乡镇中学校长的儿子。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机械师而不是士兵,可他的父亲执意将他送进了军队。

1917年10月,已经是一名营长的隆美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德意奥伊松左会战,他率领几个连的兵力,以死6人、伤30人的微弱代价击败了意军5个团的兵力,并俘虏意军上万人。这是使隆美尔初露锋芒的一战。战争中,他转战东、西战场,很少呆在战壕里,“我一再发现,在遭遇战中,胜利总是属于首先用火力重创对手的一方。”

隆美尔偏爱快速机动,出奇制胜的战术原则。事实上,这也正是他的成功诀窍。大战期间,他赢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和普鲁士高级勋章。战后,他将在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小册子,名为《步兵攻击》。而正是这本由一名上尉军官写成的小册子,被希特勒偶然读到了,从而改变了隆美尔的一生。希特勒被他的缜密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所打动,亲自召见了他并大加赞赏。不久,他即被提升为希特勒的卫队指挥官。从此,他扶摇直上,成为德军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隆美尔在北非

二战中,他以其高超的指挥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欧洲战场上更是锋芒毕露,锐不可当。1940年,他率领的非洲军——第7装甲师作为闪击法国的“箭头”而一马当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他打败了超过其兵力20倍的敌人,一举攻占法国。第7装甲师亦因其迅猛的闪电式攻击,赢得了“魔鬼师”的称号。

1941年2月,他又被希特勒调到北非前线担任总指挥。他一到北非便以闪击战术,屡败英军,不仅挽救了处于危难中的意大利军队,而且还扭转了整个北非战场的战略态势。仅数月的时间,他就吞噬掉了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所有战果,并把战线推至阿拉曼地区。这一系列胜利使他成为令英军头痛的“沙漠之狐”,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个勇敢而老练的对手在同我们作战,虽然我们双方在战争浩劫中相互攻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蒙哥马利于1887年11月17日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牧师家庭,1907年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已晋升为中尉,到1938年晋升为少将师长,后任从敦刻尔克撤退回英国本土的第五军军长,后又改任第12军军长及东南守备区司令。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多少辉煌的战绩,可历史为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使他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

蒙哥马利旧照

自从隆美尔担任了北非德意军的战场指挥官后,一路过关斩将,打得英军节节败退,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连老谋深算的丘吉尔也意识到了这种局面的危险性。为此,丘吉尔亲自飞抵开罗,解除了第8集团军司令奥金莱克的指挥权,拟任命戈特接任此职,但戈特却在飞赴开罗的途中,遭德机攻击而丧命。于是,丘吉尔又急令蒙哥马利接掌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如此突然的任命,是蒙哥马利所意想不到的,但也正是这一天赐的机遇,使他能在阿拉曼战场上和大名鼎鼎的隆美尔一决高低。

稳中求胜,蒙哥马利成竹在胸

1942年8月15日,刚一上任的蒙哥马利面对着的是混乱的部队和低落的士气,全军上下都充满着随时准备撤退的悲观气氛,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没有按照丘吉尔的意图,急于不惜一切代价地组织反击,来打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而是首先致力于整顿部队的作风与士气。在60余名高级军官和作训参谋面前,他以坚定、沉着、充满自信的语调说道:

“我不喜欢这儿的气氛,这是一种怀疑的气氛,是向后寻求增援部队、挑选下一个撤退点的气氛,是对我们能够击败隆美尔失去信心的气氛……我们将在此战斗,决不后退。如果我们不能在此生还,就让我们在此献身。”

被击毁的战车

蒙哥马利的这次激动人心的讲话,一扫众人心头悲观失望的情绪,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一支因遭到暂时挫折而萎靡不振的军队又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重新振作起来。之后,他又对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撤换了一些意志薄弱的指挥官,并总结出了英军失利的三条教训:

一是对装甲部队在沙漠地区作战的特点和作用缺乏认识,在作战指挥上因循守旧;

二是陆军和空军各自为战,缺乏密切协同;

三是在战术上零星分散地使用坦克,给敌人以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

为此,他又认真地研究了隆美尔的闪击战术,提出要有针对性地把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并明确了当部队遇到敌步坦协同时,要先消灭其步兵,孤立敌坦克,使之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为协调各军兵种的作战行动,蒙哥马利还组建了联合作战指挥部,以使部队更好地发挥整体作战能力。这一系列的筹划,为最后击败隆美尔奠定了必胜的基础。

首战失利,隆美尔转攻为守

8月31日夜,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对英军防御的阿拉曼地区进行了猛烈的进攻。但这一次并没有像隆美尔想象的那么容易取胜,因为和他对垒的英军已不是从前的英军了,在这支队伍的面前,站立着一个巨人般的统帅。

阿拉曼战役期间的英军第一装甲师

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精心策划下,对阿拉曼地区进行了有效的兵力部署,他们依托有利地形和阵地,组成多面夹击的反坦克火力网,以对付德军集群坦克的冲击,同时又把第7装甲师部署在阿拉姆哈勒法高地南侧的有利地形,阻敌向东迂回;当敌北上攻击阿拉姆时,则集中力量从侧后袭击德军的坦克和战车;皇家空军也集中力量袭击敌人,井不断破坏其后勤补给系统。

正如蒙哥马利所料,德军在主攻方向上遭到了英军的顽强阻击,进展缓慢,隆美尔担心英军从北面侧击他的主力,于是令德军一再东进。这样,德军就在不知不觉中钻入了英军预设的战场内。蒙哥马利抓住这一有利战机,使其遭到巨大的损失,再加上德军后方猛击,德军基地托布鲁克遭到皇家空军的严重破坏,致使其补给也发生困难,只得被迫后撤,转入防御。

声东击西,蒙哥马利巧施骗术

尽管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但其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在沙漠战场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有宽而广的地雷场,而且没有公开暴露的翼侧。因此,蒙哥马利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精心策划了代号为“轻盈”的反攻计划,意在彻底打垮隆美尔。

英军装甲部队

为此,蒙哥马利专门组建了一支用来惑敌的A部队,这支队伍中有商业银行家、药剂师、音乐厅的魔术师、电影脚本作者、艺术家、情报人员和几名大学讲师,是个纯粹的杂牌军。也正是这支杂牌军,凭着高超的伪装欺骗手段,有效地把将在北线上担任主攻任务的1000辆坦克、1000门火炮、81个步兵营、几千辆军车和数万吨的战备物资伪装了起来,使之看上去就像是运送物资的大卡车,使德军误认为这些车辆只不过是英军前线步兵的军需补给车。

在南线的佯攻方向上,A部队更作了大量文章,他们用音响、烟幕等模拟大部队的集结,并铺设了假输油管和假铁路,在沿途设下无数供水站,致使德军对英军将在南线发动主攻深信不疑。

经过一系列的隐真示假后,英军于10月23日夜万炮齐吼,从南北两线打响了阿拉曼战役。由于英军的进攻出其不意,再加上隆美尔正抱病回国休养,致使德军前线指挥官施图姆和他的师长们极为震惊,不知所措,更搞不清英军的战略意图。

最后,施图姆综合战前的侦察情报和战时从南线发回的情报描述,错误地判定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线,遂把一个最精锐的师调出主战场,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英军在主攻方向上的压力,使英军的进展相当顺利。施图姆为便于指挥,决定乘坐装甲车亲赴战场,但他从车上掉了下来,心脏病发作而死。

北非战场投降的德国士兵

穷途末路,隆羡尔败退突尼斯

阿拉曼战役进行了48小时后,隆美尔才在希特勒的督促下匆忙返回前线,并把南线的防务部队调了过来,稳定了战场的局势。

这个“沙漠之狐”很清醒地认识到了“非洲军团”在人数与装备上所处的明显劣势,他在伺机孤注一掷地和蒙哥马利进行一次生死较量。而这时蒙哥马利的头脑更加清醒,行动方针也更加明确。

为对德意军实施猛烈的最后打击,蒙哥马利重新调整了部署,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预备队。11月1日夜,英军对德军进行了最后的进攻,他们用猛烈的炮火和重型轰炸机对德军阵地展开狂轰滥炸,打开了进攻的突破口。隆美尔也组织了多次有力的反攻,但终因英军在人数与装备上的优势而功亏一篑。

打到最后,德军只剩下35辆坦克可战斗了。最后,隆美尔决定不顾希特勒的死守命令,率部边打边撤。德军在英军的追击下,在沙漠的艰难跋涉与缺粮断水的困苦中,终于逃到了突尼斯。

俘获德军坦克的英国士兵

扭转乾坤,蒙哥马利加官进爵

至此,阿拉曼战场上的两位军事将领的较量终以蒙哥马利大胜隆美尔而告终。这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取得的鼓舞人心的重大胜利,也是1940年到1943年北非战局的重要转折点。

当丘吉尔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破例下令要伦敦的所有教堂敲响只有在空袭报警时才敲响的钟声以欢庆大捷。同时,丘吉尔对此次战役的胜利也予以了高度评价:“它实际上标志着命运的转折。我们可以说,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阿拉曼战役使蒙哥马利成了捕猎“沙漠之狐”的英雄,并因此一举成名。他被晋升为上将,获巴思骑士勋章,还被英王封为“阿拉曼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