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鸭目寸光、投鸭忌器、胆小如鸭、贼眉鸭眼……看看这些似是而非、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是不是觉得有些荒诞:谁能想到,有一天竟连鸭和鼠都分不清了。
这还得从江西南昌一高校说起。近日,该校一位同学发布视频称,在学校食堂的饭菜里吃出了老鼠头,有图有解说,瞬间引爆网络,引来热议。
不过,事隔两天后,学校就发布了情况通报,声称视频反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所谓“异物”实为鸭脖,是正常食物。关于这一点,通报里称,当事学生已作出书面说明进行了澄清,而当地市场监管局也回应称,经核实,确为鸭脖。
查也查了、验也验了,按理说事情该告一段落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该结果却引来了更大的热议。
网友们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造词大赛”,还成功将“鼠鼠我鸭”“指鼠为鸭”推上了热搜。
为啥呢?说白了,就是不相信官方的这个说法。
为啥不相信呢?因为,调查、检验的过程不公开、不透明,是或否全凭官方一句话。
其实,想想也是,如果真的看错了,自证清白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全程直播比对确认的过程;比如查一查食堂当天的菜单,看有没有用到鸭脖的菜;实在不行来个“解剖”也行,毕竟老鼠头和鸭脖子的构造还是很好区分的……
但是,截至目前,类似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证据都没有。
更何况,正当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又有消息爆出,早在2021年时,该校食堂就曾出现过一次“老鼠事件”。
基于此,再加上最初爆料视频给人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即便学生本人、学校、鉴定机构以及市场监管局都说是鸭脖,依然难消众人心中疑虑。甚至有人质疑称“照片是真的鼠头,检测也是真的鸭脖,因为有人在送检过程中掉包了”;还有人质疑“当事学生遭到了校方威胁”。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事已至此,不管真相究竟如何,反正官方的公信力是彻底掉到了地上。
食安问题,向来敏感,尤其是校园食品安全,更是关注的焦点。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既然事实清楚明了,相关方面就理应公开、透明地及时回应众人关切,解释越充分越有说服力,越能消解疑惑,也越能得到认可。
再来说江西南昌高校“食堂老鼠头”一事,若想平息舆论,那就大大方方地公布异物检测报告、异物高清视频,对人们关于“毛”和“牙”等细节的疑问进行详细解释。若如此,说不定还能重拾信誉和声望。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刘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