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在家里找到一张欠条,欠条的金额连本带利计算下来竟然高达3万多亿,好家伙,这么多钱谁还的起啊?2020年一整年,中国的总GDP是100多万亿,有些地方一个省的GDP都没有3万多亿,这个欠条的金额,一听就是不合理的,记者走访了周边群众,他们却纷纷表示,这笔钱应该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笔钱又是谁向老人借的呢?小编带你还原事情真相。
老人名叫梁书伟,家里屋顶翻修时,掀开瓦片后,发现里面藏着一个小盒子,小心翼翼打开,这个盒子,是一个民国时期的羊皮钱包,钱包里面就是那张欠条啦,出借人名叫洪文三姐,出借的东西,有3870斤的百米,5000元的大洋以及8根金条,落款人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平,并标明在抗战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来偿还,时间是民国33年12月29日,也就是1944年,这么多东西,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相当贵重啊,经过专家推算,这些加起来相当于现在的500万人民币,如今是2021年,这个欠条已经欠了77年了,有经济学家粗略算了一下,连本带利加在一起,总共要偿还3万多亿,这个天价还款额到底怎么处理呢?
杨老先生拿着这张估值3万多亿的欠条,前往民政局和县政府讨债,工作人员直接懵了,让老先生先回家等消息,记者也闻声来到了梁老先生家,询问整件事的一个历史,杨老先生的父亲十几岁就在美国做劳工,一待就是58年,等到他晚年才回到家乡,并且又用美国赚到的钱买了房子,娶了几房姨太太,生下梁诗伟的是父亲的六姨太,借条上的出借人洪文三姐则是父亲的三姨太,父亲在1941年去世,据梁老先生的回忆。自己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家里也非常有钱,三姨太对她很好,供他上学,陪他一起读书,就像亲生妈妈一样,且洪文三姐明事理,尊重革命人士,就是他为游击队提供了粮食和钱财,我们都知道,当时军中有个口号,就是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所以第三中队的队长李兆平,就给梁家写了借条,表明抗战胜利后一定会如数奉还,那当地的民政局会如何处理借条上的借款呢?
民政局副局长也很无奈,其实这是梁老先生拿来的第二张借条了,第一张借条,落款人也是李兆培,内容没第二章那么夸张,借的东西是60斤的百米,梁老先生告诉记者,第一张借条是他在老房子的祖屋的牌位里找到的,当时革命战士写借条的时候,他也在场,是他参加革命的二哥的女儿带了十几个战士回来取的粮食,并且写下了借条,由于当时参加革命的没几个人读过书,所以借条的沥利息就是每年多还一倍,现在77年过去了,相当于60乘以二的77次方。数字惊人,副局长那时对第一张欠条申请过后,给了梁老先生总共两万元作为补偿,未曾想,才过了一年,杨老先生竟然拿着第二张欠条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呢?77年前留下的欠条,第一张借的是60斤粮食,民政局已经给梁老先生两万元,结果没过多久,第二张借条来了,又是几千斤粮食,又是大洋和黄金,连本带利算下来,价值3万多亿,副局长瞬间就懵了,为了核对欠条的真实性,专家们分析了当时梁先生的家境,当地的历史情况,并且走访了周边老人、邻居,甚至找到了当时参加革命的97岁老人简惠仙。1944年在梁先生所在的村落,以私塾教师的身份担任中共的地下党员,她也向记者证实,事情是真的,第三中队队长李兆培向洪文三姐借过不少的粮食和钱财,并且写下了借条。只不过抗战胜利后,洪文三姐惨遭批斗被殴打致死,所以梁家人也不敢拿着欠条去向政府讨债,欠条也在那时候被尘封了起来,这张欠条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抗战能够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信任,并且这张欠条展现了当时人民对于革命队伍的爱戴与坚信,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虽然按现在的法律来说,欠条早已过了年限,梁老先生也告诉记者,他不可能真需要那3万多亿,但是小编觉得,展现一个态度,展现对梁家的尊重与肯定才是最重要的,要告诉人民,当时前人的选择没有错,是他们的投入与贡献,创造了现在21世纪的美好生活。
大家觉得这3万多亿的欠条究竟该不该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