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这句话出自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毛主席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江山对于无数英雄的重要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句诗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后宫的佳丽足足有三千人,这才是每位帝王最想拥有的生活吧。然而,有一君主,不爱江山也不爱美人,反而喜欢佛,这个人就是南朝梁的皇帝萧衍。
人物介绍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他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汽丹阳尹萧顺之的儿子。中兴二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
萧衍继位后,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专心治理国政,为了广泛听取他人建议,他曾下令在门口设立两个盒子,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
如果是有才之士或者因为有功却没得到赏赐的人,就可以往肺石函中投放信件。如果是老百姓有什么想给国家的建议或者对国家有什么可以批评的地方,就可以往谤木函中投放信件。
如此贤明的君主,却对佛教极度痴迷。曾多次献身于佛教,出家当和尚。
梁武帝与佛教的故事
天监八年,在皇宫旁边修建了一个同泰寺,把皇宫对着同泰寺的大门,并叫做大通门,还在同泰寺中铸有十方银像,十方铜像,殿内非常豪华。因为对佛教非常热爱,所以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国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们为了将他带回去,一起筹集了一亿万钱,并将钱全部捐给寺庙,这样梁武帝才安心回国,继续做皇帝。
和尚不吃肉这个说法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有的,萧衍一生不吃荤,也非常爱护小动物,他下令在祭祀的时候不允许出现牛羊猪肉,也不允许和尚们吃肉,更不允许和尚杀生,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汉族出家的僧尼和居家的佛教信徒吃素的戒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这句诗可以看出,梁武帝非常喜欢佛教,在他在位期间,大力修建寺庙,推崇出家即可免徭役赋税。也正是他有这样的规定和做法,才让佛教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百姓们最信奉的宗教。
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治理国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集中人们的思想,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一个国家,然而佛教的思想与我国当时的国情非常贴切。
因为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百姓们苦不堪言、流离失所,人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所以只能寻求心理上的庇护,然而佛教讲究普度众生,众生平等,一下子就把处于慌乱中的老百姓们安抚了下来。
萧衍太过于痴迷佛教,晚年时无心管理朝政,梁武帝想借助侯景的力量北伐,所以就接受了侯景的投降。不久之后便有了侯景之乱,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皇族为了争夺皇位相互开战,南朝实力四分五裂,最后南朝陈的陈文帝统一了全国,南梁灭亡。
总结
信奉佛教,有利有弊,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集中了国人的思想,也加强了自己的统治,但是太痴迷的信奉,也是导致南梁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南朝那四百八十寺的壮观场面,因为战火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只能在文字中看到那最壮观的历史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