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有《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鳥”部的六个汉字:“鵔、鸃、[啇鳥]、鶡(鹖)、[介鳥]、鸚(鹦)”【括号中为该字异体字或简体字】。其中“鹦”为现代汉语通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六个字的详情如下:
1、鵔。读jù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鵔鸃,鷩也。从鸟夋声。”形声字。本义是鵔鸃鸟。即锦鸡。
(锦鸡)
鵔鸃,即锦鸡,也就是我们上一课讲的鷩,其羽毛美丽,可以为饰。《玉篇·鸟部》:“鵔鸃,凤属,又鷩雉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揜翡翠,射鵔鸃。”颜师古注::“鵔鷻,鷩鸟也。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其尾毛红赤,光采鲜明,今俗呼为山鸡,其实非也。”这里也顺带说了山鸡不是锦鸡。《正字通》也说:“鵔,鵔鸃,似山鸡而小,即锦鸡。”
“鵔”还是鵔鷻冠的省称,《汉书·佞幸传序》:“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颜师古注:“以鵔鸃羽毛饰冠,海贝饰带。鵔鸃,即鷩鸟也。”或许是因为鵔鸃的羽毛十分漂亮,古人把它插在帽子上,这就有了鵔鸃冠。史料记载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戴即为鵔鸃冠,如图:
(赵武灵王复原图)
鵔鷻冠的具体样子现在已没有详细资料,我们仍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到鵔鸃冠。如:宋刘辰翁《水调歌头·和马观复石头渡寄韵》:“狗尾貂蝉满座,贝带鵔鷻弄粉,一兴一臣台。”《水浒传》六十二回:“头戴鵔鸃冠一具,足蹑珍珠履一双。”我们在央视老版《水浒传》中见到宋江的冠上有两根羽毛,有的人或许觉得奇怪,觉得不靠谱,其实,那个帽子就是鵔鸃冠或鹖冠(下面会提到),并不是道具组胡来!
(李雪健版宋江)
此外,鵔还是传说中的一种不祥鸟。《玉篇·鸟部》:“鵔,鸟,状如鸱,赤足,直喙,黄文,见则旱。”即遇到这种鸟,则天下大旱。
鵔的小篆写法如图:
(鵔的小篆写法)
2、鸃。读y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鸃,鵔鸃也。从鸟,義声。秦汉之初,侍中冠鵔鸃冠。”形声字。本义是鵔鸃鸟。
详细解释,请见上一字“鵔”。
鸃的小篆写法如图:
(鸃的小篆写法)
3、[啇鳥]。读d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啇鳥],雉屬,戇(zhuàng)鸟也。从鸟,適省声。”形声字。本义是雉属鸟。
(野鸡)
这里的“戇”,指野鸡类鸟性格痴愚、急躁、刚直。具体可见上一课“鷩”条。
《说文解字注》《说文系传》均作“啻声”。
[啇鳥]的小篆写法如图:
([啇鳥]的小篆写法)
4、鶡(鹖)。读音有两个:
(一)h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鹖,似雉,出上党,从鸟,曷声。”形声字。本义是鹖鸟。
一般认为,这里所谓的鹖鸟,即现代所说的褐马鸡。
(褐马鸡)
《广韵·曷韵》:“鹖,鸟似鸡也。斗必至死。《本草纲目·禽部·鹖鸡》:“鹖状类雉而大,黄黑色,首如毛角如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直往赴斗,虽死犹不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其实,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
《山海经·中山经》:“(煇诸之山)其鸟多鹖。”曹操《鹖鸡赋序》:“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
鹖还是鹖冠的省称。所谓鹖冠,即将鹖羽毛插在冠上。因为鹖雉好斗的脾性,鹖冠常常为武官佩戴,因此也叫“武冠”。前文所说的赵武灵王、柴荣、宋江所戴冠,或者并非鵔鸃冠,而是鹖冠。王国维认为“鵔鸃冠”和“鹖冠”或为一物。
(鹖冠壁画)
张衡《东京赋》:“虎夫戴鹖。”李白《古风十九首》之六:“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鹖在本义之外,还有两个用法:
(1)青凤。宋陆佃《埤雅·释鸟》引《禽经》:“青凤谓之鹖。”
(2)鸟名。也作“[介鳥]”。《汉书·循吏传·黄霸》:“时京兆尹张敞舍鹖雀飞集丞相府。”颜师古注:“此鹖音芬,字本作鳻,此通用耳。鳻雀大而色青,出羌中,非武贲所著也。”王先谦补注:“宋祁曰:注文鹖音介,字本作[介鳥],今本误作芬并鳻字。予见徐锴本改芬为介、鳻为[介鳥]。”下面会说“[介鳥]”字。
(二)hè。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鹤”。《集韵·铎韵》:“鹤,鸟名,或作鹖。”
鹖的小篆写法如图:
(鹖的小篆写法)
5、[介鳥]。读ji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介鳥],鸟似鹖而青,出羌中。从鸟,介声。”形声字。本义是[介鳥]鸟。
[介鳥]鸟与鹖鸟长得相像,但却是两种鸟。具体为何,暂时存疑。
如上所述,[介鳥]或并非鹖鸟。其详细分别,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颜氏家训》曰:窦如同得一青鸟,呼之为鹖。吾曰:鶡出上党,数会见之。色并黄黑,故陈思王《鶡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介鳥]雀似鶡而青。出羌中。《韵集》音介。此疑顿释’。汉(书)《循吏传》(指上面说的黄霸传):‘张敞舍[介鳥]雀飞集丞相府’。苏林曰:‘今虎贲所箸鶡也’。師古曰:‘苏說非也。[介鳥]音芥,或作鹖。此通用耳。[介鳥]雀大而色青,出羌中,非武贲所箸也。武贲鶡者色黑,出上党。今时俗人所谓鶡鸡,音曷,非此[介鳥雀。’”
也就是说,[介鳥]并非鹖鸟。区别在于羽毛颜色。[介鳥]鸟色青,鹖鸟色黑。[介鳥]鸟只是长得像鹖鸟罢了。
[介鳥]的小篆写法如图:
([介鳥]的小篆写法)
6、鸚(鹦)。读yī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鹦,鹦䳇,能言鸟也。从鸟,婴声。”形声字。本义是鹦鹉。
(鹦鹉)
鹦䳇,即鹦鹉,鸟名,俗称鹦哥。头圆,嘴钩状,舌大而软,能模仿人说话,羽毛美丽,有白、黄、赤、绿等色。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吃果实。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晋张华《鹪鹩赋》:“苍鹰鸷而受緤,鹦鹉惠而入笼。”指的都是这种鸟。到了现代,鹦鹉多因其羽毛美丽而善能模仿人言成为宠物鸟。
鹦鹉还指酒器名。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之一:“醉客霑鹦鹉,佳人指凤凰。”浦起龙注:“《岭表录异》:‘鹦鹉螺 ,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壳装为酒杯,可玩。’”1965年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就曾经出土过一个鹦鹉螺杯,如图:
(鹦鹉螺杯)
鹦鹉还是《鹦鹉赋》的省称。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健笔凌《鹦鹉》,铦锋瑩《鸊鵜》。”浦起龙注:“《后汉书》祢衡作《鹦鹉赋》,笔不停缀。”这里表示才华横溢。
鹦的小篆写法如图:
(鹦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75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