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风水中的阴阳之道

胡楠hun
胡楠hun
2022-05-11 18:51:56

在风水学中,阴阳主要指的是地理和方位概念,原指山水地形与日光照射的关系及其人文属性。风水学中的形势派理论把山称作阳,水称作阴,山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水北称为阳,水南称为阴。堪舆家论水,以山主静而属阴,其势高,又为阴中之阳者;水本动而属阳,其势低,又为阳中之阴者。因而讲究山水交会,动静相乘,阴阳相济。看风水就是看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相冲化万物,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道。即可从万物万事之间领悟到一丝阴阳之理。古人与后人都对其领悟,拥有不同的见解,因其万物存于阴阳之道,所以古今在各个学术中都有其影。

阴阳一词,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和道理,简单笼统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

在地球上,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运动,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

古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生万物”的说法,太极图中的阴一片是阴中有阳,是真阴;阳一片当中是阳中有阴,是真阳,看风水,就是看阴阳。而《道德经》也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概念在风水学说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两仪,是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对的事物和规律。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概括起来叫“阴阳”。代表阳的事物如:天、父、雄性、热、昼、表面、过去、破坏力、单数;代表阴的事物如:地、母、雌性、寒、夜、里面、未来、包容力、复数。对人来说,意志为阳,躯体为阴;理智为阳,欲望为阴。对社会来说,大众为阳,小我为阴;公益为阳,私利为阴……

 阴阳的属性

阴阳虽是划分万物对立统一的依据,但对立的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固定下来的。所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不能是“乾道成女,坤道成男”。详细来说,事物的阴阳具有以下属性:

1.相对性: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2.相关性:阴阳属性不是孤立的,用阴阳分析的事物应该在同一范畴、层次或交点上。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如:理智为阳,欲望为阴;炙热为阳,寒冷为阴,而寒冷和理智之间不存在阴阳关系。

3.普遍性:阴阳属性不是特殊的,而是普遍的。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4.变化性: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如:乐极生悲,悲极生乐。

5.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也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风水学中,山以高峻为阴,平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俯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事物的总根源,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阴阳交感的产物。阴阳是风水之祖,要讲风水龙脉首先就必须讲阴阳。

阴阳风水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基根,分阴阳,两仪立焉。阴阳谐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指出阴阳代表了环境的变化和事物最基本的对立面,而对于风水来讲就是要阴阳相济,阴阳调和。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风水中用阴阳来表示气的形式,通过使阴阳相济,达到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上就是关于阴阳风水的一些入门介绍,相比大家对此有了一点了解吧。其实阴阳风水内容十分广播,其中蕴含的到底更是深奥神秘,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