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鹿原》原著中有"震碎三观"的一幕:白嘉轩的小儿子白孝义,成亲三年了都没生娃,白嘉轩急得直跺脚:香火断了,这可是大不孝啊!有幸,白嘉轩得一高人指点迷津,深夜往儿媳房中送去一男童;3个月后,儿媳妇的肚子终于有了动静.........
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我们只是看到白嘉轩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白孝文和白孝武,但其实白嘉轩还有一个儿子叫做白孝义,而他和他媳妇的故事,就连电视剧也不敢拍出来!
白孝义是白嘉轩的第三个儿子,白嘉轩为他找了个媳妇。这个儿媳妇样样都好,但是就“不生娃”无可奈何的白嘉轩一度想要让儿子休了她。
这时,冷先生提醒:要是毛病出在咱娃身上怎么办?你休了这个,重娶一个还是留不下后……
这可把白嘉轩难倒了,儿子下不了崽,那就是大不孝。关键时刻,冷先生又提了个建议:孝义媳妇去一趟“棒槌会”。
这句话给了白嘉轩“借种”的灵感,与其让儿媳去棒槌会生个不明不白的孩子,还不如找个相熟的人,知根知底,又好收买。
于是,白嘉轩选定了目标兔娃,长工鹿三的小儿子,而白孝义的媳妇也同意了这件事情。后来,在白嘉轩和白赵氏的安排下,这事成了。
原著里,白赵氏是这么跟兔娃说的:“你三嫂得下病了,神说要找个童男陪睡作伴驱邪才能好,你给你三嫂做两夜伴。”
三个月后,孝义媳妇出现呕吐现象,娃真的怀上了。白嘉轩为了隐藏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他还给冷先生送礼,将三媳妇怀孕的功劳归功到冷先生的“灵丹妙药”上,实则也是为了堵住他的嘴,保住白家的名声。
这就是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女人“借精生子”这样的事情,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所以才有了“棒槌会”这样的组织存在。这样荒唐的事情,被陈忠实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凸显了那个时代对于人性的思考,触及很多无法明说的观点!
所以,虽然由《白鹿原》改编的电视也很精彩,但想要了解真相,还是得看小说原著。影视剧因为审核问题,不得不删除一些精彩的情节和人物,而失去了原著的韵味。
在陈忠实的笔下,几乎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是绝对崇高,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等,他们都游走在善恶好坏间的灰色地带,被各自的欲望牵引着......
而,陈忠实则毫不避讳地展示着中国乡村曾经的愚昧与保守,将那些上不得台面的勾当,史官不便于表达的秘密,都被陈忠实一一写了出来,而这是《电视剧》不能拍,更不播的。
据著名编辑何启治回忆,当时《白鹿原》虽然卖得好,但却被明令禁止讨论及宣传,离被禁只差一步了。
这是为什么?
当时有位主管文艺的领导表示:《白鹿原》和《废都》一样,《白鹿原》中对“男女那些事”的描写称得上是“惊世骇俗”。
比如:在小说开头,陈忠实大篇幅且详细地描述了白嘉轩和几个媳妇的“洞房”细节,来体现当时的男性地位;还有,关于田小娥与他那些男人的“感情事”也是非常地详细和生动......
为了《白鹿原》能顺利出版,陈忠实妥协了,删了近10分之一的篇幅,《白鹿原》才得以存在于世。
抱着遗憾,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一颗为文学跃动了七十四年的心脏,在黄土高原上安息了。在陈忠实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的颈下枕着的是《白鹿原》。
虽然,陈忠实走了,但《白鹿原》还在,读者还在。
一位网友在《陈忠实逝世,严肃阅读不会消逝》一文中这样说道:“陈忠实走了,我们为什么致以哀悼,不仅仅是《白鹿原》的成就,更在于他让我们知道,在这样浮躁的时代,严肃文学依然可以打动人心,经久不衰。”
著名学者范曾称《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20世纪70、80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里面有“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的书生;有腰杆挺得很直的仁义地主;有最为忠厚又令人唏嘘的长工……
这部洋洋洒洒50万字的作品,写尽了中国亲缘关系里的暧昧和纠葛,写尽了复杂的人性和难以启齿的情与欲,更写尽了我们民族厚重的秘密和隐痛!
读着读着,你会完全进入情境之中,书里的人物,也会一个一个变得无比鲜活,你甚至能看见他们来来去去走动的身影,听见他们各种各样谈话的声音,你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近得似乎鼻息可闻。
如今无删减版的《白鹿原》也正式问世了;也只有这样完整的《白鹿原》,更加让人能够体会到人性最初的爱与恨,高尚和卑微,自我毁灭和挣扎重生,它们完全属于作品的点睛之笔。
如果你也想领略渭河平原的雄浑激荡,想要走进那段震人心弦的激荡历史,那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无删节的《白鹿原》,无论是民族秘史,还是复杂人性,它全都囊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