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的没落,使得大家对清政府增添了不少怨憎之语。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潮流下,无论清政府怎么挽救,都无法逆命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才能有所辉煌。
且抛开近代史不谈,满清入关后对外一系列的战争中,在东亚甚至是全亚洲范围内,还没有能够与清政府匹敌的政权。清朝在经过康熙、雍正两位帝王的治理下,国库日渐充实、版图愈来愈大,为现在的中国版图奠定了地基。
后在经过一系列战争、外交手段的使用下,新疆、西藏以真正的政治意义纳入中国,成为中国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清帝国给我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
然而西藏地区虽身处于高原地区,却遭到国外势力的垂涎,在这其中尼泊尔无疑是其中一份子。说到这里,我们也许很好奇,一个小小的尼泊尔也胆敢侵犯我华夏领土,是谁给他的勇气。不出所料,乾隆闻讯后立马派大军反击尼泊尔,顺势将尼泊尔打成大清的附属国。战争期间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为何尼泊尔如此大胆入侵西藏,还请大家耐着性子看下去。
翻开世界地图,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个叫尼泊尔的小国,尼泊尔的国土面积仅有14.7万平方千米,人口大约为3000万,人均GDP只有1049美元,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尼泊尔三面与印度接壤,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几乎为零,相信大多数欧美国家的人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叫尼泊尔。
其实,历史上的尼泊尔人是很强悍的。尼泊尔的主体民族是廓尔喀部族,他们使用一种叫廓尔喀弯刀的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一名手持廓尔喀弯刀的武士在蓄力后能够将牛头轻松斩下。
19世纪,是尼泊尔王国(也就是廓尔喀王国)扩张的时期。与此同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开始在全世界圈占殖民地,在征服印度次大陆后,开始谋划入侵尼泊尔。
1814年11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向尼泊尔宣战,派3万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奔向尼泊尔。为了抵抗英国,尼泊尔召集全国士兵1.2万人,同英国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我们单纯从人员和武器方面来看,英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上英国军队接近尼泊尔的三倍,武器方面更不用说,英军有大炮和火枪,而尼泊尔主战武器主要是廓尔喀弯刀,外加少量的火枪。战争前,英国人自信满满,觉得拿下尼泊尔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简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为了抵抗英军的猛烈进攻,尼泊尔军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在卡拉加要塞战役中,600名廓尔喀士兵在仅有一门大炮的掩护下,抵挡住了数千英军的轮番攻击,顺便还杀伤了大量的英国士兵,此役中英军指挥官吉尔皮斯少将战死。
气急败坏地英军为了攻占此要塞,运来大口径攻城炮,短时间内将6吨重的炮弹倾泻到要塞中,终于将城墙炸开一个口子。英军趁势攻入城中,不畏生死的廓尔喀士兵与英军展开肉搏战,激战中廓尔喀士兵疯狂砍杀、砍伤英军。
卡拉加要塞战役中,虽然廓尔喀士兵给予英军沉重的打击,但无奈寡不敌众,600名廓尔喀士兵除70人突围外,剩余全部战死。
经过一年的战斗,英军终于拿下了尼泊尔。虽然英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对于廓尔喀士兵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勇气、战斗力,十分敬畏、欣赏。战后,英军还招聘了大量廓尔喀雇佣军,在以后100多年的历史中,随英军转战世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绩。
说着说着就扯远了,那么我们言归正传继续讲下去。
18世纪的尼泊尔分为数十个互不统治的部族,集中在加德满都的阳布、廓库穆、叶楞。18世纪后期,廓尔喀人在沙阿王朝的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统治时期,趁巴勒布内乱,逐渐将巴勒布三部落侵夺,击败周围部族,于1769(乾隆34年)年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其疆域东起不丹、西至克什米尔、北抵西藏、南达恒河平原。
虽然尼泊尔面积增添了不少,雄心勃勃的尼泊尔国王对此并不满足,因为他实际掌控的尼泊尔实在是称不上一个富庶的地区,境内主要以高山、高原为主,这在农耕文明的封建时代,并没有多少价值。为了开拓更丰饶、肥沃的土地,尼泊尔国王一直在蛰伏等待着一个机会。
1780年(乾隆45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圆寂,班禅之兄仲巴呼图克图护送班禅灵柩返回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得到乾隆皇帝赏赐及王公贵族供奉的大量金银宝物。仲巴呼图克图有一同母异父之弟,为白教沙玛尔巴活佛,与信奉黄教的仲巴呼图克图不睦。
沙玛尔想要从哥哥那里分一杯羹,无奈哥哥一分不给,心生怨恨的他一气之下以朝拜佛塔的名义远走尼泊尔。
到达尼泊尔后,沙玛尔告诉尼泊尔国王札什伦布寺藏有乾隆赏赐的大量金银财宝,又将西藏的兵力部署实际情况相告,挑唆尼泊尔国王出兵札什伦布寺。
受到沙玛尔的挑唆后,尼泊尔国王以贸易和边界纠纷为由,派3000廓尔喀士兵,于1788年(乾隆53年),入侵西藏先后占领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等地。
1788年7月,驻藏大臣雅满泰率驻藏绿营兵及驻达木厄鲁特蒙古兵援助札什伦布寺,并与班禅之兄仲巴呼图克图部署防御。同时命四川总督李世杰、四川提督成德,抽调士兵4000余人紧急赴藏。此时驻扎西藏的清军有500人,藏军有1600人,台站兵1300人。
为了维护西藏的主权,乾隆皇帝派御前侍卫巴忠为钦差大臣,主持西藏的用兵计划。
尼泊尔国王得知乾隆将要派御前侍卫和大量士兵来藏瞬间怂了,在大军尚未到达西藏时,为了不将事态扩大,驻藏大臣与尼泊尔国王展开了谈判,谈判结果以西藏噶布伦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三地的赎金,后尼泊尔国王退兵。
显然向尼泊尔纳贡是乾隆所不容忍的,堂堂大清国向小小的尼泊尔低头,传出去岂不是一个笑话。作为想要成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更不能答应。所以尼泊尔国王退兵后,裁撤了一些越权、专权、不听话的一些人。
1791年(乾隆56年),噶勒丹锡哷图呼图克图圆寂,八世达赖喇嘛再度执政。同年6月,尼泊尔国王再次派兵入侵西藏。到了七月,廓尔喀军队侵入聂拉木和济咙。廓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宗喀,一路进攻定日,进攻定日的又分出一批人绕过定日进攻日喀则。
9月份,廓尔喀士兵进攻日喀则,围城8天后,廓尔喀士兵无法破城,携带所掠夺的财物撤回边境地区。
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在了解西藏的战报后,经过分析后认为,廓尔喀士兵此次入侵西藏,主要目的是掠夺财物,因为冬天即将来临大雪封山,尼泊尔不可能再次出兵。所以乾隆决定大举出兵,等到明年冰雪融化后,彻底击败廓尔喀士兵,以绝后患。
1791年(乾隆56年),乾隆召集两广总督福康安以及副手海蓝察、台斐英阿等为参赞大臣入京,商议出兵之事。
12月,福康安抵达青海西宁,开始着手进攻尼泊尔的准备。从陕甘总督勒保绿营兵抽调1500匹战马,从青海蒙古王公大臣采购3000匹战马,在沿途设置大量驿站,派绿营兵和蒙古兵驻守。
1792年2月12日,福康安用了50多天终于到达西藏。到达西藏后,福康安会见达赖喇嘛、班禅,随后开始着手出兵尼泊尔。
5月6日,福康安、海兰察领兵行至宗喀以南的辖布基,进攻擦木山隘。当夜清军兵分5路,于次日黎明时攻克擦木山梁上的两座廓军石碉楼,斩杀二百余人。
5月8日,清军进至玛噶尔辖尔甲,击溃由济咙前来迎战的廓军。
5月10日,清兵攻克济咙,斩杀640余人,俘虏200余人。至此,西藏全境收复。
5月13日,福康安、海兰察率军由济咙启程,沿吉隆河东岸南下。到了14日,清军进入到廓尔喀境内热索瓦,与廓军隔着热索河对峙。无奈热索桥上只有一条木板浮桥,桥上的木板早已被廓军撤走,廓军在河岸边修建了两座碉堡,据堡守卫热索桥。
为了直抵尼泊尔内陆,福康安采取佯攻北岸廓军碉堡,绕道热索河上游伐木做筏,渡河后沿南岸疾行,随后轻而易举击败碉堡守军,夺取热索河后,清军主力部队渡桥。
尼泊尔国王在得知清军即将来临都城的消息后,悄悄逃到印度边境与英国展开谈判,谋划共同抗击清军。英军认为如果公开支持廓军,将会损失自己在广州的贸易,毅然断绝了尼泊尔国王的请求。
而留守都城的王叔巴哈都尔·沙阿召见被扣押的噶伦丹津班珠尔,请求转告福康安,造成一切的结果皆因沙玛尔巴活佛唆使,保证归还入侵西藏时所掠夺的财物,赔偿清军在冲突中的损失。
6月25日,廓尔喀头人面见福康安,讨论投降事宜。福康安告知廓军使者想要投降可以,必须遵从“廓兵须退出噶勒拉、堆补木、甲尔古拉、集木集等处山梁;廓尔喀王喇纳巴都尔、王叔巴都尔萨野亲自前来;将沙玛尔巴活佛尸骨及其徒弟交出;所掠之扎什伦布寺财宝全行归还;交出乾隆五十四年与丹津班珠尔私订之合同,不得再提西藏交付赎银之事。”后清军将廓军使节送还,7日后尼泊尔国王并没有给予回复,遂下令继续进攻。
7月2日,清军进攻噶勒拉、堆补木。在进攻甲尔古拉山时,廓军引诱清军进入原始森林,后放火烧林,导致清军失利,死伤严重。
无论廓军怎样抵抗,限于国力的差距,尼泊尔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清军。
8月8日,尼泊尔使者抵达清军大营,商讨投降的具体细节,并代替尼泊尔的国王、王叔到北京觐见。
8月19日,福康安同意了尼泊尔国王的投降。
9月4日,清军撤兵到回济咙。
清军撤兵后,福康安重新勘探西藏与尼泊尔的边境。10月15日,福康安来到拉萨受到达赖喇嘛等众官员的欢迎。
12月23日,尼泊尔使者抵达北京,谒见和珅。
12月24日,使者觐见乾隆皇帝。
经过此次战争,尼泊尔王国的实力受到削弱,在经过一系列商讨后,尼泊尔最终成为大清的附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