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走出的中药,认识一下菟丝子,和女子有关。
《诗经.鄘风.桑中》:爰采唐兮,沫之乡矣。
这里面的“唐”,指的就是菟丝子。可见,菟丝子在我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并富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草药里,菟丝子其实也和诗经里的意象有一定的联系。诗经里的菟丝子,大概指的是温柔多情的女子,而中药里的菟丝子,主要也和女子生育有关。
关于菟丝子入药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目前市面上,可见有小粒菟丝子和大粒菟丝子两种,入药者则以小粒者为佳。
我们先说说小粒菟丝子:
小粒菟丝子属于旋花科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是菟丝子或欧洲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常寄生在其它草本植物上,如很多菊科、豆科植物上,常有菟丝子寄生。以往均为野生。在我国大部地区都有自然生长。
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从外观上鉴别菟丝子?
从种子的外形来看,菟丝子的种子是类圆形或卵圆形的,直径在1到1.5毫米左右,外表面是灰棕色或者褐灰黄色。
如果在放大镜下看的话,菟丝子的表面有很多细密的小点,一端有颜色很淡的圆点,中间部分有线形种脐。菟丝子质地坚硬,不易破碎,如果用大力去压,一般不会破碎只会被压瘪。
去掉菟丝子的种皮后,可见其胚乳为膜质的套状。用开水煮一下就很容易破碎,露出白色卷旋形的果肉,没有什么气味。
再说说大粒菟丝子。
虽然和小粒菟丝子只有一字之差,但大粒菟丝子却属于旋花科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大菟丝子、以及云南菟丝子(展瓣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也常常寄生在其它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上,分布也很广。
外观形状和小粒菟丝子差异不大,唯一的区别就在于颗粒较大,径长约为小粒菟丝子的两倍,在3到5毫米左右。放大之后观察,种子表面有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种皮剥去后的果胚也不是套状,用水浸泡后会成胶状。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气味,味道稍微有点涩。
入药的菟丝子,以颗粒饱满、色灰黄者为佳。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菟丝子的主要成分为菟丝子脂甙、淀粉酶、维生素A等物质。
历代本草家眼里,菟丝子的功用主要有补肾益精、明目止泻、固胎。性味甘温,主要入脾、肝、肾三经。
菟丝子的炮制也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菟丝子果实直接晒干后生用;
第二种:生菟丝子用盐水喷洒,然后炒干使用,入肝肾二经的效用更好。
第三种:有的地方会把菟丝子用黄酒拌匀,然后煮到破口开花,再和面粉搅匀、摊开、切成小饼后晒干,就成了“菟丝饼”。
在历代医家手里,菟丝子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小便不禁、目暗不明,以及脾肾虚泻诸证。
介绍一下菟丝子的大致运用情况:
1、肾虚体弱:菟丝子滋补肝肾,无论阴虚阳虚都可使用,但更常用于温补肾阳。但菟丝子属于平补而不峻猛,常与其它温阳之品如补骨脂、杜仲、鹿茸配伍,适合腰酸背痛、小便频数等肾阳虚证,代表方剂如菟丝子丸。
此外,一些肾虚腰痛,也可在主方中配伍菟丝子、狗脊;如属肾阴虚,则与熟地、山茱萸肉配伍。
2、脾肾两虚:脾肾两虚和现代人所说的亚健康比较类似,常见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泄泻。这时候用菟丝子,主要是取其有止泻之用,常与莲子、淮山药、茯苓、党参等配伍。
而一些辨证属脾肾两虚的慢性肾炎,菟丝子可以和覆盆子、狗脊、党参、黄芪、何首乌、黄精、车前草、旱莲草、炙甘草等配伍。
3、女子肾虚胎动:因为菟丝子有温补肝肾之能,补肾而安胎,对于肾虚胎动,常和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等脾胃。对肾虚型月经不调,经期先后不定,则在八珍汤中加入菟丝子、益母草之类。
4、养眼:肝肾不足常见视蒙、眼花,菟丝子可以和车前子、杞子、女贞子、桑椹子等配伍;
需要注意的是,菟丝子性味比较平和,较常与平补药合用;对于虚寒便秘之证,似能起到温通大便之能,但血虚火热者是不适宜的。大多数地区入药惯用小粒菟丝子,但也有部分地方两者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