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李敏和孔令华女儿)回忆:
1950年仲秋毛主席电邀王季范(毛主席表兄)进京团聚。
9月21日,王季范由儿媳肖凤林(毛主席表侄王德恒之妻)、孙女王海容和孙子王起华(王德恒儿女,也是毛主席表侄孙、表侄孙女)陪同北上。
对表兄王季范一家来北京,毛主席很是重视,亲自委托表侄女章淼洪(毛主席表姐文静纯之女)专程到长沙接王季范一家进京。
王季范一家到北京时已是国庆节前夕,毛主席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待表兄一家,专门为他们在中南海举办了一场家宴。
也就是在这次家宴上,王海容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敬仰已久的毛主席。
图 |孔东梅
因为是第一次见毛主席的缘故,王海容虽然知道自家与毛主席有亲戚关系,但却并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称呼毛主席,所以见到毛主席后,她小声地问身旁的祖父王季范:
“公公(湖南方言),我该怎么称呼毛主席啊?”
王季范听到后,边微笑着抚摸她的头边温和地说道:
“像称呼我一样,你也应该叫他主席公公。”
王海容也不怯生,听到祖父说要叫毛主席为主席公公时,在毛主席走过来打招呼后,她就开心地叫道:“主席公公好!”毛主席听后也是高兴地回道说你好啊!
或许是年龄还小的关系,又或是天性如此,王海容很是活泼可爱,也很是古灵精怪,到中南海就像跟到自己家一样,一点都不拘束。
吃饭的时候,因为跟毛主席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的关系,包括王海容的弟弟都很是拘谨,唯独她无拘无束地吃着玩着。
当祖父和母亲都在和毛主席聊着家常,弟弟也在旁安静坐着时,王海容却在东瞅瞅,细看看,很是自由自在。
为此,王海容在临走前还与毛主席发生了这样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
“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看着王海容在自己的身边自由自在,一点都不拘谨的样子,毛主席笑着问道。
听到毛主席的询问,王海容摇头晃脑,不解地回道:
“我干嘛要怕您啊?主席公公您又不会吃了我!”
“你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毛主席又接着说道。
“我还向你要一个篮球,你也没有给我!”王海容听后,有些不开心地回到。
王海容小孩子气地回答,让毛主席哈哈大笑,内心很是喜欢这个古灵精怪的表侄孙女。
后来,王海容就留在北京读书,在毛主席的引领和谆谆教导下,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图 |毛主席与王海容
烈士后代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王季范独子。
抗日战争前后,王季范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和腐败统治深恶痛绝,对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却充满敬意,心生向往。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展开第二次合作,民族危亡之际,我党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在陕北的中央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之后,为协同抗战,八路军在全国多地设办事处,其中包括长沙。当时,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就是王季范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事兼挚友徐特立。
此时,眼见祖国山河破碎,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甚至是家破人亡,为挽救民族危亡,王季范找到了徐特立,请求其介绍王德恒前往延安参加抗战,徐特立当即表示一定会鼎力相助。
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不久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毅然走上了为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道路,开始了短暂但却无比辉煌的革命生涯。
此时,王海容刚一岁多。
图 |徐特立
到达延安后,经毛主席批准同意,王德恒同其他爱国学生一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进行短期学习和训练。
1940年春,王德恒以优异成绩从抗大毕业,并在另一位表叔毛泽民(毛主席大弟)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4年,我党为进行战略反攻准备,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以第359旅为主体,由王震担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挺进湘鄂赣地区。
此时,王德恒随八路军“南下支队”离开了他学习、战斗、生活了近6年的延安,回到阔别多年的湖南老家。
然而,虽然双脚已经踏上熟悉的三湘大地,王德恒却不能回到家中看望老迈的父亲、年幼的子女和深爱的妻子,纵使他内心真的很想回去,很想看看自己的家人,但是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只能是强忍着心中的万分不舍,过家门而不入。
看着熟悉的土地,闻着熟悉的气息,王德恒带着对父亲、妻子和子女的歉意,昼夜兼程赶赴桃源地区开展地下工作。
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王德恒这些革命先烈真的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常人眨眼间随时都能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在他们这里却变得无比珍贵,他们不是不想要拥有这些,只是他们的心中把国家和民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甘愿抛弃所有个人情感,只愿能用自己的一生来换取祖国昌盛和民族解放的那一天。
来到桃源地区后,王德恒以湖南修业高级农业职工学校教员的身份参加地下工作。
令人惋惜的是为了祖国和民族已经奉献出所有的王德恒,终究还是没能看到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那一天,也未能与近在迟尺的父亲、妻子和儿女见上一面。
1945年,王德恒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0岁。
毛主席接到王德恒牺牲的消息,满脸震惊神色,不敢相信表兄王季范唯一的儿子就这样牺牲了,心中万分悲痛。
但因事关军事机密,毛主席不能把这个消息告知表兄王季范,只能独自承受丧侄之痛。
以后的数年,不知实情的王季范照旧年复一年地给表弟毛主席和儿子王德恒写信,他多次在信中拜托毛主席对王德恒严加管教,使之能成为对祖国和民族有大用的栋梁之才,从而为国为民更好效力。
在给王德恒写的信中,王季范也时常告诫王德恒,一定要认真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绝不能退缩,更不能当逃兵,还告诫他一定要时时聆听毛主席的教诲,万万不可懈怠,为表叔也为家人争光。
王季范知晓王德恒牺牲这个让人痛彻心扉消息,是在他牺牲的五年之后,也就是1950年。
1950年,毛主席电邀王季范一家人来北京做客,王季范接到毛主席的邀请后立即欣然同意,之所以那么快答应,除了想要见毛主席,更大的原因是想见见许久不见的儿子王德恒。
在章淼洪的陪同下,王海容跟着祖父王季范、母亲肖凤林和弟弟王起华来到北京,与毛主席一家人小聚。
在为王季范一家人准备的家宴上,毛主席把王德恒已经牺牲的这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消息告诉了表兄王季范。
望着年近古稀、须发花白的表兄,毛主席知道不能再瞒着这位老迈的父亲,他有权知道独子已经为国家和民族壮烈牺牲的消息。
图 |毛主席
极富感情的毛主席垂首恭立,想起那个饱含革命激情,为国家和民族无所畏惧、英勇无畏的表侄王德恒,悲从中来:“九哥……”
话说到一半,毛主席却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该如何去说,沉默了好半天,才哽咽地说道:
“你把德恒交给我。可是我却没有照看好他,自当难辞其咎啊!”
说着说着,两行清泪就从毛主席的眼中夺眶而出。
听到王德恒已经壮烈牺牲的消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王季范老泪纵横,痛彻心扉。
虽然自决定把王德恒送到抗战最前线的时候,王季范就做好了儿子会牺牲在前线的思想准备,但是真的得知王德恒已经牺牲的消息时,王季范一时间真的难以接受,内心好似被什么东西抽空了一般,无比悲痛。
但是,王德恒很快调整了自身的心态,慢慢平复了内心的悲痛,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儿子是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儿子在最后一刻没有退缩,更没有叛变,始终坚贞不屈,这让王德恒很是骄傲,很是自豪,他没有丢王家的脸,也没有丢毛主席的脸。
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已经迎来了新生,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这一切就有王德恒的一份功劳。
图 |开国大典
心情平复后,王季范又情不自禁地安慰起一旁神情肃然的毛主席来:
“润之老弟,莫要这样讲。为了国家安宁,你几十年东奔西忙,抛家不顾;为了人民翻身,表弟媳杨开慧慷慨就义,泽民、泽覃”兄弟血染疆场。如今你又把岸英大侄送到了朝鲜战场……德恒以你作楷模,为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而壮烈牺牲,他死得重于泰山,自当含笑于九泉。家人也以他为荣,夫复何憾哉!”
为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仅王季范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毛主席也失去了数位家人,他的妻子杨开慧,他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最后都牺牲在了革命的最前线,失去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
毛主席闻言,不禁紧紧握住王季范的双手:
“九哥,你说的极是哩!德恒是个好伢子,这也是你当父亲的教育之功!人民是忘不了的,我毛泽东也是忘不了的!”
毛主席发自肺腑地说:
“您要节哀,多多保重,还要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他们是烈士遗孤啊!以后有什么难处,您可以直接找我。我们是一家人,不必客气……”
图 |毛主席和杨开慧
毛主席为她取笔名“徒工王波”
王海容随祖父王季范到北京后,留在北京读书,先后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
期间,她经常跟着自己的祖父出入中南海,聆听毛主席的教诲,毛主席对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王海容也很是喜欢,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导她读书。
1957年高考落榜后,王海容没有听从家人让她复读的建议,而是选择瞒着家人,来到北京化工厂当学徒。
后来王季范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但因为已成既定事实,他也只能是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并告诫她既然选择了当工人,那就一定要好好干。
在北京化工厂,王海容当了3年的学徒,而在此期间,她曾接受《中国青年》杂志社的邀请,写了一篇自己在化工厂工作期间的经验体会。
接受杂志社的约稿后,有感而发的王海容便写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长文,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工作期间遇到的人、事和问题,且还在文中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提出自己对于某些事和问题的见解。
文章写好后,王海容便想着听听毛主席对自己写的文章有什么建议。
于是,她在1960年8月1日给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随信寄出的还有她写的文章的稿纸。
叶子龙接到信后,也知道这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王海容给主席写的信,所以没有耽搁,信寄到后就送到毛主席桌前。
但是,因为毛主席需要处理的国家大事真的很多,所以王海容的信和文章一直都没有时间去看和处理,直到10月17日,毛主席才在信上作出批示:“找王海容今天下午3时15分来这里一谈。”之后,接到通知的王海容立即赶到毛主席居所中南海丰泽园。
王海容一进门,她就看到毛主席正端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堆写满字的纸张,走近一看,只见毛主席桌子上的正是她写的文章。
毛主席在审阅王海容的文章时,他一边拿着文章看,一边同时也在拿着笔时不时在稿纸上写着、划着。
毛主席对王海容的文章很是上心,不仅仔细阅读了全文,还对这篇差不多是中学生作文式的文章亲笔做了大量修改。
在稿纸上的第一页上,毛主席写了两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经验”,第二行是“徒工王波”。“我的经验”是毛主席给文章取的标题,而“徒工王波”则是毛主席为王海容取得笔名。
当毛主席把修改完成的文章交还给王海容时,王海容就发现不少页码上除了许多重要修改之外,毛主席还将有些段落完全重新书写了。
此时此刻,看着当年那个天真地向自己要篮球的王海容,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劳动者,毛主席很是满意,也很是欣慰。
图 |1962年毛主席与李敏等子侄辈合影,后排左起:毛远新、孔令华、王博文、王海容、王起华、李讷
加入外交部
1960年,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王海容重新进入学校,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再次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一年。
1965年,进修结束的王海容被调入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工作,负责部长与周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一些文秘工作。
1970年,王海容升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次年正式被任命为礼宾司副司长。
1972年5月,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
1974年,王海容升任外交部副部长,这一年她36岁。
外交部工作期间,秘迎基辛格、兵乒外交、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大席位、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等等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王海容均参与其中,并在其中为中国外交做出了不小贡献。
在李敏女儿孔东梅所著的《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孔东梅提及了王海容所参与的各种外交活动时的故事,包括秘赴巴基斯坦与基辛格见面的艰辛,到联大出席会议吃不惯西餐的烦恼,接待伊朗公主时的奔波……
图 |周总理
1978年12月底,王海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转移到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不久党组织安排其前往中央党校进修学习。1984年,王海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重新参加工作后,王海容依然保持着一丝不苟、心直口快的工作作风,带有着一种湖南妹子特有的坦率和泼辣,做事情风风火火的,但却没有一点坏心眼,对事不对人。
譬如有一次,参事室安排几位参事与国外专家座谈,在检查会场卫生时,她发现会场内的卫生间的抽水马桶有些不干净,发现后她批评打扫的工作人员,而是直接拿起边上的抹布,亲自擦拭了起来,丝毫不在意旁边工作人员瞠目结舌的惊讶目光。
还有一次,参事室有位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疏忽,王海容发现后,大声地批评:
“你是怎么搞得?你的脑瓜子又犯糊涂了?”
但是,批评的时候她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严厉的目光,而是微笑着说道,因为她只是想告诫工作人员今后工作要万分注意和小心,不要那么马虎,少出错,并不是真的想批评工作人员。
参事室的工作人员也都知道王海容只是一个心直口快,嘴硬心软的人,所以并不畏惧她,与她相处也很融洽。平日里,王海容也能和大家在一起开开玩笑,聊聊天。
终身未婚
王海容事业有成,但是却一直都没有结婚。
不是没有人追求王海容,直到白发已经悄然爬上她的头,她常常也能收到各种求爱求婚信,有热情奔放的,也有含情脉脉的。
然而,这些信件,王海容从来不给予回复,也从不答应任何人,每当收到这样的信,她总是默默地将它们锁在抽屉里,将它们锁在心里,未曾示人,也未曾与旁人多说过。
为什么王海容终身未婚呢?只是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罢了!王海容是一个轻易不妥协的人,没有合适的人她就不会委曲求全,宁愿自己一个人过。
当然,王海容虽然一生未嫁,但是却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疼她的母亲肖凤林,有爱她的弟弟王起华和弟媳裴震坤,有孝顺她的侄儿王宇清和侄女王宇丹,总之是幸福美满、衣食无忧,晚年生活很是惬意。
图 |王海容
退休在家后,王海容不太喜外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每日读书看报,或是陪伴家人。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9岁,自此走完她传奇且辉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