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这一年,年近半百的道光不知因何暴怒,一脚把儿子奕纬的命根子踢没了,疼得奕纬哇哇叫,就这样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眼看九五之尊的庞大家业没了继承人,道光追悔莫及,不知如何是好!好在,年近半百的道光皇也没有放弃,之后,前后又生育了六个儿子,如今儿子有了,就要考虑立储乃系大事,毕竟关乎到整个清王朝的兴衰荣辱。而清朝讲究的是立贤不立长,道光为何选又瘸又平庸的奕詝,却放着优秀的奕訢不选?
身份悬殊:深受嫡子继承制影响
清朝选择继任者,首要考虑的是出身,而不是才能。因为清朝入主中原后,受汉影响,对立嫡立长这一点有相当地执念。
比如康熙对嫡子为太子的执着,太子胤礽废了又立,就是深深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乾隆同样也有立嫡子为储君的执念,可惜,他的两个嫡子都早夭。
道光有三任皇后,前面两个皇后都没有子嗣,第三任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就咸丰的生母。
在皇四子奕詝还没出生之前,道光已经生育三个皇子了,长子奕纬是道光与一宫女所生,因生母出身低微,加上奕纬脾性顽劣不堪,道光气得狠狠给他踹两脚,结果,踢中了儿子的命根子挂了。
奕纬去世不久,钮祜禄氏生下皇四子奕詝,把道光乐坏了。六天后,另一个妃子也生下了皇五子奕誴,但这次道光的心情,没有像奕詝出生时那么兴奋了!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据说,原本应该是皇五子奕誴先降临人世的,因为他出世的预产期比皇四子奕詝比较靠前,可是钮祜禄氏为了抢先生下长子,偷偷用了催生药,这才使得奕詝早生。
有人说,正因为如此,皇四子奕詝才成了体弱多病的早产儿。不过,全贵妃钮祜禄氏的努力并没白费,在奕詝出生不久,皇后佟佳氏病死,她顺利晋升为皇后。
因为奕詝是在道光最消沉、最尴尬的境遇出生的,解决了皇帝无后的尴尬,就凭这一点,道光帝必然对皇四子奕詝高看一眼。
这样一来,生母是皇后,又招父皇待见,因为前面有三个哥哥都死了,所以,奕詝不仅可以算是嫡子,且还成为长子的优势,至少比别人多了三成胜算。
不过,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也许是催产的原因,不仅让她的儿子的奕詝一辈子体弱多病,还把她自己身体损害,没多久就病逝了,年仅33岁。
第二年,皇六子奕訢也降生了,当即道光给皇六子取名为奕訢,“訢”就是代表心情快乐的意思。
奕訢的生母是静妃,静妃曾经为道光生下皇次子奕纲和皇三子奕继,地位不断上升,但都夭折了,要不然,有可能后宫六宫之位还没钮祜禄氏的事呢!
不过,到皇六子奕訢出生没有任何优势了。清制是个“子以母贵,母凭子贵”的王朝,静妃总是跟在钮钴禄氏后面,总是慢钮钴禄氏是全贵妃一拍。
等熬到钮钴禄氏去世了,静贵妃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可道光却突然说自己念旧不再封皇后了,就差那么一步之遥,奕訢始终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除了出身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更是显著!
性格显著:道光更倾向奕詝
道光对他俩的教育也颇为重视,专门指派最好的、德才兼备的老师给予教导。
依清代祖制,皇子到六岁时就要入上书房读书学习,皇子们都得熟背《四书五经》,当然,骑马射箭等武艺还必须兼学。
当时,道光给奕詝找的老师是杜受田,出身书香官宦之家,是个难得的人才。这个杜老师陪奕詝成长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他的性格和平庸,因此为他付出了大量心血。
学业上,对于平庸的学生,他倾尽所有心血,就是想把奕詝成为一个好皇帝,不光引用三代以前的黄帝伏羲,还举例唐尧虞舜等传说中圣王的案例教导奕詝。
生活上,对这位幼小就失去母爱,从小体弱多病的学生有点怜爱,因此倾注了许多关怀。师徒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老师倾心教导下的奕詝,武能弓马娴熟,文能熟读经史,不过,与弟弟奕訢相比,无论是文还是武,都是差那么一截子。
对于皇六子奕訢,道光也很用心,还给他找著名学者翁心存当老师,但没教多久,翁老师便辞呈回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了。如此一来,奕訢又换了老师,换了一个才俊之士贾桢。
贾桢因材施教,对奕訢倾囊相授,但奕訢换老师是家常便饭,随着贾桢的官做大,又换卓秉恬当奕訢老师,卓老师是从基层任职过的,深知民间疾苦,与朝中衮衮诸公不同,他有澄清吏治 的雄心抱负。
卓老师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在言传身教中影响了奕訢,史书记载卓秉恬曾在会议上发言:“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所以,奕訢性格耿直,从小好大喜功。
学业上,三位老师除了传授经义阐释之外,还重视对奕訢诗词歌赋能力的培养,后来,六阿哥奕訢还写了一手好诗文作品。
武艺方面,奕訢也是出类拔萃,弓箭骑射,样样精通,可以说是皇子中的佼佼者。总之,聪明好学的奕訢在道光几个儿子中,最有想法、最有胆识的阿哥。
这是奕詝无法比拟的,加上奕詝早年曾经坠马,成了一个跛子,之后骑射就更比不上奕訢了,在文学造诣上平庸无奇,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奕訢要比奕詝优秀很多。
但奕訢卓越的表现,道光似乎不太喜欢。在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去世时,四阿哥奕詝才九岁,所以道光把他放在静贵妃那里抚养。
这样一来,奕詝和奕訢俩人一起朝夕相处,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兄弟情,从史书中记载来看,哥俩小时候的关系还是蛮不错的。
有一天,奕詝和奕訢兄弟俩人切磋武艺,俩人突发奇想,竟然共同创制出了枪法二十八式和刀法十八式。
道光得知后很开心,很欣慰他的这两儿子这么有才华,立即为他们的成果赐名:枪法称“棣华协力”,刀法叫“宝锷宣威”。
道光还赏赐他一把“白虹刀”,据说,“白虹刀”乃当年大清开国功臣豫亲王多铎斩杀明将史可法时所用,当属传国之宝。
而“宝锷宣威”“宝锷”更有很大的寓意,是宝剑之意,“棣华协力”,中的“棣华”一词出自《诗经》中的《常棣》篇,后世便以“棣华”来比喻兄弟情深。
《常棣》里有一句“常棣之华,鄂不韦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如此看来,道光帝希望这两个儿子能够同心协力,重振大清雄威了。
而每每看到两兄弟亲密无间的样子,道光都不禁烦恼起来,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传位刻不容缓,两个儿子各有千秋,而熊掌不能兼得,奕詝老成持重,有稳大局的优势,奕訢好大喜功,带动大清重振雄威的本事。
如此一想,着实令道光难以取舍,一直没有做出决定。
直到1846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六年,这时候,道光感体力不支,身体羸弱,每况愈下,六十五岁的他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道光儿子中,奕詝、奕誴、奕訢三人中,从年龄上都有继承资格,但皇五子奕誴生母祥妃不成体统,行事张狂,奕誴赋性粗荒,所以道光将奕誴过继给亡故的三弟绵恺了,奕誴就等于早早就被踢出局了。
至于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年纪尚小,不具备争储资格,彼时最大的也只不过6岁,还有一两岁的就更不去考虑了。
思前想后,有储君资格的也就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了,道光陷入苦难当中,所以开始拿两兄弟做比较,而且有两个特别明显特点:
第一,从外形来看。
奕訢更有优势,奕訢虽然算不上酷哥靓男,但四体健全,五官端正。
奕詝则不然,一副病秧子,而且后来还摔成了跛子,这一形象和气质跟帝王将相相距甚远。
据说,后来在咸丰年间,还有流传一歌谣:“跛龙病凤掌朝堂”,“跛龙”自然说的就是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第二,从内在审视。
其实,在道光眼里,奕詝才气虽稍逊,但老成持重,办事稳健; 奕訢在道光的眼里是,虽才思敏捷,资质出众,但不够稳重,略显浮漂,办事不够稳健。
说白了,前者平庸,保守处理事情,虽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不会捅出大娄子,后者则大起大落,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但有可能给祖宗的基业带来风险!
从上面两点来看,奕詝稳重有余,开拓不足,奕訢有开拓创新的实力。从感情上,道光倾向于奕詝,说到优秀,道光也很难放下奕訢。
这时候,道光又想到从孝道方面来做考验了!
孝道体现:借比艺之名,考验良好品德
道光生性多疑寡断,在奕詝和奕訢之间,长时间没做出决定,后来心生一计,借机举行两场比试,以期待能够尽早确定合适人选。
都说满人是马背得天下,历代帝王始终将弓箭骑射视为一项必备的技能,每年一到秋闱,就会举办狩猎比赛作为一种重申传统。到清朝后期,虽说列强早就改玩洋枪洋炮了,但中国的皇帝依旧死守着所谓的“立国之本”。
这一年,道光帝带着几个儿子往年一样到南苑打猎,就是为了测试和考验儿子们的武艺和素养。
狩猎结束后,清点战利品,武艺精湛的奕訢收获满满,就在道光和随行官员都对奕訢拍手叫好时,却发现奕詝两手空空,道光很纳闷,不得其解,问道:“众人皆收获满满,为何你却一无所献?”
奕詝说:启禀父皇,现正值春天,万物复苏,鸟兽繁殖,儿臣不忍杀生,以干天和,更不想凭弓马之长与弟弟们争高下。
此话一出,既显示仁者之心,又显示自己多才多艺,只是自己不想与弟弟们争,这就讽刺奕訢没有好生之德,爱逞匹夫之勇的鲁夫,这招以柔克刚太厉害!
道光帝露出久违的笑容,不由心中暗暗称赞,自语地说了句:“此真帝王之言也。”
其实,以奕詝的资质根本说不出这么高超漂亮的措辞,这些都是杜老师提前教他的。
据说,老师卓秉恬从未教活奕訢争夺皇位的政策,只是再三强调奕訢做真实的自己,把最真实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奕訢卓越表现似乎走错了方向,对不上道光的口味!
比试后,道光心中的天平倾向了奕詝,奕詝在道光心中又多了一个形象:宅心仁厚!
第一回合是奕詝占了上风。再看第二回合。
这天,道光皇帝病重,自知命不久矣,特意召奕詝和奕訢前来侍奉,借机观察和考验。
这时候,俩兄弟都知道此次考验的重要性,在来之前都提前各自问了各自的老师!
卓老师是正直之人,没什么花花肠子,所以教导奕訢:“做人要诚恳,不管皇上问你啥,阿哥你都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訢心领神会,胸有成竹就离开了!
而杜老师则懂于揣摩帝王心术,他知道皇上此时召两位皇子过去,必然考虑立储之事,奕詝平庸,知识和口辩都不如老六奕訢,如果正面陈述治国之道,肯定败在他手下。
于是,杜老师耍了个心眼,让奕詝示孝藏拙,说:“如果让你条陈时政,你肯定比不上六阿哥,但只要皇上说到疾病缠身,他将不久人世之类的话,你啥都不用说,伏地痛哭,可劲儿地哭就行。”
此时,奕訢对父亲的提问,滔滔不绝,道光很是欣慰,毕竟,难得有这么优秀的儿子。则奕詝真的以孝藏拙,他老泪纵横,给的缘由就是见不得父亲生病,心中难受,道光亦颇受感动。
第二回,奕詝给道光留下一个“孝道”的形象。道光是守成之君,在心里,他更欣赏与自己相似的奕詝,而不是天赋异禀,争强好胜,显得有些突兀的奕訢。
1846年,道光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在密诏上两行字: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则封为亲王。道光苦闷多年的大难题终于画上句号!
1850,六十九岁的道光皇帝病逝,他留给下了一个封闭落后、危机四伏的烂摊子。资质平庸的奕詝能扛起此重任吗?答案是否定的!
奕詝虽说以妙法获取父亲的好爱,但他的执政生涯是极其失败的,也是极其惨痛的。
奕詝上台后,为咸丰皇帝。上位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第二年,太平军攻占南京,与清廷分庭抗礼,建都立国。同年,捻军运动爆发,清帝国陷入了空前的统治危机。
然而,内患未平,外祸再起!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沽炮台被英法联军攻克,戳到了清帝国的嗓子眼,于是,被迫与诸列强签订《天津条约》。
之后,联军趁机入侵,攻占首都北京,咸丰逃承德避暑山庄,一年后,咸丰皇帝病逝了,之后清廷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条约。
咸丰执政生涯,平平庸庸无作为,在面对变局时,他没有选择面对,而是选择弃城而逃!
也难怪,后人会戏称其为“四无”皇帝,即“无才能、无胆识、无远见、无作为”。
反观,没能当上皇帝的奕訢并没就此消沉,他的作为要比咸丰皇帝出彩许多。
咸丰朝时,清廷与英法联军议和期间,奕訢代表清廷去议和,他的睿智和开明赢得了列强的好感,同时奕訢也从中看到了清帝国的不足之处,决心通过向西方学习来谋求国家的自强。
于是,奕訢寻找地方上的开明官吏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联手开启了洋务运动。
但奕訢虽说有心,但却权力有限,期间还不断遭到专横恋权的嫂子慈禧太后的打压,最后被赶出了朝堂。但奕訢不是选择苟同附和,因此,得以保全晚节。
写到最后
其实,道光一开始就已经默认皇四子奕詝为继任者了,一是出身还是情感上,都觉得奕詝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二是性格与他相似;三是认为有孝道之心的奕詝;只不过奕訢的优秀和才能都是明摆着的,才让他漂浮不定,但又想到奕訢不够稳重,略显浮漂,争强好胜。所以,道光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老四奕詝当接班人。不过常言道,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人,在身处危机的清廷需要的不是继续抱残守缺的守成之君,而是当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得有为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