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一个不承认自己“学霸”人设的学霸,是怎么成为一个学霸的?

滴答觉知频道
滴答觉知频道
2022-02-14 14:18:06

詹青云,“奇葩说”第六季的BBking,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一个不承认自己“学霸”人设的学霸,一个“奇葩说”舞台上的“奇葩”,一个经得起高光也耐得住诋毁的邻家女孩。

并没有想到她会出书,还是蛮好奇的,所以知道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买来了。

《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可以说是一本随笔,写了她的成长历程,也写了她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有个妙用,家长可以买给初中、高中的学子们看,它在七聊八侃的随意里,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学习。

当然也适合家长看,可以矫正自己行为上的一些偏差,在“鸡孩子”之前,先“鸡”一下自己。

孩子能学好,底层逻辑在于“相信自己可以”,这个“相信”,在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是很容易被摧毁的,如何保护孩子的这份“相信”?“请父母努力的减少批评和指责”。

孩子就是不喜欢学习,就是喜欢玩,为什么要去上学呢?应对这个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阿詹用自己的经历阐释:“世俗的成功给人自由”。

为什么詹青云不承认“学霸”这个人设?因为她见过太多真正的学霸,她自认自己并不是学霸,只是明白“考试是有技巧的”。

一、请父母努力地减少批评和指责。

自信一定不是来自夸奖和追捧。

但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自信很容易被摧毁。

在这种时候,和他们最亲密的人——父母,对他们的保护就尤为重要,最起码,减少批评和指责。

1、请父母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我们小时候,父母喜欢说“孩子不能夸,夸得多了就飘了”,这种旧社会老掉牙的观点,现在的父母可千万别再有了,还持有这种观点,不仅说明你压根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压根没有“与时俱进”,还显得非常“土”。

詹青云写的判词,被她妈称为“和曹雪芹的放在一起看不出哪是你的”,你看,再夸孩子,也夸不成像她妈这么疯狂吧。

她有任何一点爱好,她爸妈就疯狂的配合,喜欢四驱车,就把客厅里茶几沙发都卖了,腾出场地做赛场,还约小朋友们一起来家里比赛。后来喜欢了几天就不喜欢了,爸妈也完全没有指责,客厅以后就用于搞体育运动。

很多人,到中年,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是真正喜欢的。

可是有很多人,还在少年时,就知道自己最爱的是什么了。

而爱好这个东西,在建立的初期是需要一定的正反馈的,首先要能接触的到,其次做了要得到心理上的奖赏,才会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所以在少年时,父母尽自己所能的,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东西,并及时的给予鼓励,才可能让孩子尽可能早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2、请父母减少随性的指责。

詹青云小时候就养成了每天有计划的好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关键并不在于她会列list,而在于,每天只要完成了应该做完的事情,父母就不再对她做的事横加指责。

父母们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换成你,你会这么洒脱吗?

今天必完成的事项列了六项,结果你儿子特别争气,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接下来你能不能任由他想玩什么玩什么?

不能的,你看见他玩就不顺眼,就横加指责,你会说,今天工作安排的不合理,再加三项,殊不知,计划完成了再随意的加,就失去了计划的意义。

他一直打游戏,你会说,看手机多了会近视。

他要跑出去玩一天,你会说他疯得没边了,一天不知道回家,外面有多么多么不安全,不知道吗?

他要睡觉睡一天,你会说,怎么会这么懒,就知道躺床上。

诺,都是毫无理由的指责。

甚至可以说,单纯的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

3、请父母起到一点点榜样作用。

接上一个话题,如果你是个每天抽出点空就要看书的父母,孩子就更容易对书里的新奇世界感兴趣,早上的功课做完了,他可能坐在桌边就开始看闲书。

如果你是个每天要跑步、打球的父母,孩子一完成当天的功课,可能就想着要跑出去锻炼身体。

花式管孩子,不如先管好自己。

书里有个小故事,蛮感人的。詹青云说,有次她和妈外出,在自动扶梯上有个人出现意外,她妈第一时间一个箭步冲上去,扶住人家。阿詹说,每次碰到这种事情,我就知道,肯定是我妈,肯定她是第一个,肯定那人不会有危险。

就是这种相信,也是榜样力量,如果你是一个自己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做得特别出色的父母,起码做个能让孩子相信的好人。

二、世俗的成功给人自由。

有很多人,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是什么,在大家都还很茫然的时候,你就已经有清晰的目标了,相信我,你已经是非常的“不一般”,非常的与众不同了。

但是,可能不巧的是,你喜欢的、擅长的,课表里一个都没有。

比如,你游戏打的比一般人好的多,比如,你喜欢做木雕。

这种时候,你自然不喜欢去上学,不喜欢学那些课,甚至觉得是浪费时间。

这些想法都没有问题,不过可以来看看詹青云的经历,听听她这句话“世俗的成功给人自由”。

当她理转文之后,学成文科生里的第一,就没有人说她“是理科学不会才转去文科的”。

当她考去哈佛读法学博士,也就没有人催她结婚、生孩子了。

当然,你可以很自信,不会被周围的bb声束缚,但是如果你尚无法财务独立生活自理,恐怕很多事情还是要和父母商量的,在这种时候,“世俗的成功”会有点作用,会给你更多选择的权利。

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上学的目的,让一个四五十岁的人去回想上学学的知识,她会告诉你,完全没用。

学习的方法是有用的,读书的习惯是有用的,大部分死记硬背的东西都是没用的,你也终将忘记,对你的人生给不到半点帮助。

所以,需要你做一个平衡,来获取一个机会。

人长大了,也还是要面临这个问题。

要获取一点世俗的成功,换得一点追求理想的自由。

三、考试是有技巧的。

这个观点其实我跟很多人讲过,但是大家不置可否,一方面是因为我并没有上哈佛,显然我的观点就不够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看了詹青云的表述,好像我自己论述的也不是那么清楚,人家不能体会,也是正常。

之所以詹青云不承认自己是学霸,她自述一是因为她并不算是学霸,二是“学霸”这个人设也并不能代表和概括她。

她从厂矿小学,到县上,到贵阳一中,到香港中文大学,到哈佛,一路走来,见过无数真正的学霸。这一点,大部分的父母倒是真有体会,任你高中在学校多么呼风唤雨,上大学后,现实一定能狠狠地给你一记耳光,让你知道天多高地多大。

比你智商高的人多了去了,比你会学习的人多了去了,比你能吃苦的人多了去了,家庭条件比你好的人也多了去了(对,家庭条件,确实对有些项目的学习,能起到关键作用,比如你妈是英语老师,比如你家有钱让你去学滑雪)。

但是人是不能这么拿来比的,对不对?

当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信”,而你,也恰巧领悟了学习的目的。

那么。学好很容易,考好也很容易,因为考试是有技巧的。

学无止境,语文、数学这种学科,你能在12年的时间内,就登峰造极、通晓全部吗?

显然不能。

换种说法,有些人就是能做数学家,你学数学的时候,就觉得她是学霸。有些人以后能出书,你上语文课的时候,就觉得他是学霸。一个人,想要把所有学科都学成学霸水平,那真是太难了。

但是,考试,是有范围的。是在某个框定的范围里,你掌握的程度最好,表现出来就是成绩最高。

说到这里,你一定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事儿,好像是有空子可钻的。

考题,是人出的,是人,那个动机一定是可以揣摩的。

出考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能区分出大家的分数,所以,轻松就能掌握的,需要有一部分,但是不能是全部,大部分人掌握不了的,也有固定的部分。

这些话说起来抽象,但是备考的人一定懂,有些题,你就知道,肯定考卷上不会有的,有些知识点,它就一定会考。

一言以蔽之,考试是考试,学习是学习,能领悟到这个真谛,就能在考场上战无不胜。

林林总总废话了许多,总之推荐初中高中的小朋友们看看,会产生很多之前没有过的想法。不是去学一个学霸是怎么成为了学霸,而是学着了解自己,学着找到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学着创造机会能让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