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1999年,北大才女田晓菲执意嫁大25岁美国导师,如今的她怎么样了

追剧者说
追剧者说
2021-12-20 14:19:59

文|红兔

编辑|红兔

1999年的美国纽约迎来一对年纪相差25岁的新人。

女方是28岁的北大天才少女田晓菲,男方是她的美国导师,53岁的斯蒂芬·欧文,田晓菲拿到绿卡成为美国人。

对于这段婚姻,田晓菲的父母起初是反对的。

田晓菲和她的丈夫斯蒂芬·欧文

不仅因为嫁得太远,没有依靠,而且女婿欧文的年纪比岳父田师善还大,哪个父母会忍心孩子在外一个人孤苦伶仃呢?

更何况女儿田晓菲13岁被北大录取,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女,做父母的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当初年仅13岁的她凭什么被北大录取?

为何田晓菲不顾父母反对嫁给大25岁的美国人欧文呢?

田晓菲和她的丈夫斯蒂芬欧文

天才少女的北大之路

田晓菲的父母都是天津文坛的作家,夫妻二人对文学颇有研究,常常请文坛友人到家一起探讨学问。

夫妻俩万万没想到,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熏陶下,4岁的田晓菲,比还在玩耍的同龄孩子,早早就能看书写字。

在父亲田师善的帮助下,她第一次做的诗,就能刊登在《天津日报》,吸引来不少文坛大家的赏识。其中就有一位大家名叫柳溪。

天津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柳溪

田晓菲甚至和柳溪,这位天津市作家协会的原副主席,成为忘年交。

两人在年纪上相差甚远,但她们之间的想法常常能够不谋而合,这让身为文坛巨佬的柳溪倍感意外。

能与文坛前辈,英雄所见略同,田晓菲是天才无疑。

但有“伤仲永”的案例在前,身为父亲的田师善并不想让女儿过早崭露头角,最后“泯然众人矣”,于是让女儿,好好扎实基础,为以后谋发展。

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

还在上初中的田晓菲,一边抓紧学习,一边继续自己的文学梦,她趁着读书的间隙,将自己的诗集,出版成书,一口气连出五本,获得全国奖项。

这一壮举,不仅惊动了整个天津,更是吸引来中国最高学府北大的目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的天才少年得到以中科大为首等高校的特殊教育,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北大。

北京大学

1985年,年仅13岁的田晓菲还未初中毕业就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毕业后直接在北大的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成为当时天津地区最年轻的本科生。

田晓菲虽然是天才少女,但她也只是个10多岁的小女孩,刚从天津来到北京,除了对环境的转变无法立即适应外,还要面对一群比自己大许多的成年人。

要知道,在北大,天才少年并不是特别的存在,曾经留下著名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也是北大的神童。

著名诗人海子

海子在15岁的时候,就进入北大的法律系,他的名声早已传遍全国。

此时,中国政法大学已经聘请他担任教授,而这所大学如今还有一位在年轻人中耳熟能详的教授,名叫罗翔,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珠玉在前,不免让田晓菲的心理感到沉甸甸的负担。

田晓菲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和这位著名诗人海子因诗歌结缘。

海子对这个13岁的小女孩颇为照顾,正如上文说到,海子也是一名天才少年,因为他深知10多岁的少年在一群成年人中的彷徨无措。

海子对她说:“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创作,相信以后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有了前辈的鼓舞,在庆祝母校北大的90周年庆上,16岁的田晓菲凭借《十三岁的际遇》,让北大众才子深深折服,而那时的中学语文课本也将这篇文章收编当作教材。

著名诗人海子

对于田晓菲来说,海子是她少女青春时期,无法取代的同伴、挚友和老师。

能和海子相知相识,这是她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但她没想到,这个帮她解决问题,一起讨论文学的挚友,却在1989年,她即将本科毕业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这让田晓菲对人生充满困惑,她不解热爱诗歌的人,为何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著名诗人海子

但她依旧记住海子对她说过的话,没有放弃在文学道路上的求索。

拿到北大本科学位后,她只身前往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就读英国文学专业硕士。

海子的离开,更让她深深认识到“不是每个少年成名者都可以幸存”

于是,她又前往哈佛大学攻读东亚系的博士学位。

在这异国他乡,她没想到这一生竟然还能遇到像海子一样的知音,只是这个知音岁数有点大。

28岁北大才女与53岁美国导师的忘年恋

这个知音,叫斯蒂芬·欧文,就是她的教授。

斯蒂芬·欧文

从小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欧文,在14岁那年,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第一次被中国李贺的《苏小小墓》感动: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李贺

唐朝诗人的忧伤感叹,一下子让这个实实在在的美国小伙子,对中国产生别样的情愫,难以割舍,并且立志与诗歌相伴一生。

欧文的父亲却十分担心儿子的前途,在人才济济的美国学术界,一个美国人想以中国诗词来谋生,这就好比关公门前耍大刀一般,有点自不量力。

但是显然,父亲的建议欧文并没有听到心上,因为此时的他早已经沉迷于这个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中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1971年在耶鲁大学的读博的欧文,以一篇《韩愈与孟郊的诗》的论文,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才26岁

耶鲁大学

母校留他任教,在这20多年里,欧文完美地实现了当初的理想。

1992年,欧文和田晓菲,命运般在哈佛相遇。

受到哈佛大学的邀请,欧文来到东亚系担任教授,而刚来哈佛的田晓菲,就成为他首批学生。

第一堂课,欧文一眼就被台下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田晓菲深深吸引。

田晓菲

最让他觉得俩人的相遇似命中注定一般的是,这个来自中国的女诗人,笔名叫“宇文秋水”与自己的中文名“宇文所安”十分相似。

之后,田晓菲经常向导师请教,欧文惊喜地得知:

田晓菲不仅是诗人,而且4岁就年少成名,十几岁就出版过5本诗集,初中毕业被北大录取,是中国实打实的天才少女,而且她对南北朝的诗集十分痴迷。

田晓菲也渐渐了解这位美国导师:

欧文

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对唐诗异常痴迷,在31岁的时候,就已经发表了对唐诗的惊人研究有《初唐诗》、《盛唐诗》等著作。

而且,欧文对唐诗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欧文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上,欧文当着全世界的唐诗研究人员的面,提出一向视李白为偶像的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这首诗中,用“白也诗无敌”是有意抬高自己,暗贬李白。

对此,他这样解释到,《论语》中的典故“贤哉回也”,是“白也诗无敌”的出处,“也”字放在人名之前,是老师对弟子的特别句式。

这原本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扬,但作为后辈的杜甫用这典故,就有贬低李白之嫌。

这个结论虽然十分清奇,但也有理可循。

一来二往,两人察觉彼此在诗词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默契,由此产生了一种知音难觅,相见恨晚的情感。

他们又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常常探讨到夕阳西下,人近黄昏,还是无法尽兴。

就这样,远在他乡的田晓菲面对欧文多了一份亲近感,欧文也在东方姑娘的美韵中逐渐沉醉。

可两人还是师徒关系,欧文虽然是西方人,但他尊重东方的传统,深知太过焦急会吓到田晓菲,便将自己这份感情,压制在心中。

1998年,27岁的田晓菲顺利从哈佛毕业,成为当时哈佛大学东亚系最年轻的博士生。

田晓菲

这也意味着两人终于不再是师生关系,欧文欣喜若狂,于是趁着毕业爬山旅游的机会,邀请田晓菲,在下山的时候,鼓起勇气向她告白。

欧文没想到,田晓菲十分专注下山,并没有听到他的告白。

看到田晓菲并没有任何表示,欧文难以按耐住焦急的心情,拦住田晓菲的去路,生气地质问她。

田晓菲一听,才知道欧文是在跟自己告白。

但此时还有另外一个男人,也在追这位中国天才少女。

田晓菲

欧文了解之后,十分冷静地通过数学分析的办法,帮她比较自己和情敌的优劣,让田晓菲自己选择判断。

田晓菲虽是天才少女,但面对爱情与常人无异。她对欧文说,这件事情需要她回去好好考虑。

那么最后,她考虑得如何呢?

田晓菲

相差25岁的婚姻惨遭父母反对

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绝非儿戏。

即使田晓菲对欧文有好感,但因为有文化的隔阂,和相差甚远的年纪问题,两人之间的可能性并不高。

此时,欧文的情诗打破了田晓菲的深思熟虑: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千里婵娟照,爱若磐石坚。”

这20个字,就将他们之间的过往和欧文的思念尽数倾诉,这让田晓菲发觉,这个西方男人的骨子里有着东方人的传统和真诚。

欧文

这也让她意识到早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对这位亦师亦友的外国导师,也产生别样的情愫,直视自己的感情之后,田晓菲回应了欧文,两人开始交往。

之后,美国版清华,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将助理教授一职交给田晓菲,与此同时,她收到来自欧文的求婚。

没想到,田晓菲的父母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强烈地表示反对。

欧文

这对老夫妻原本已经无法接受女儿远嫁,还是嫁给一个已经50多岁的老头,甚至比田晓菲的父亲还大,这怎么会答应呢?

除了父母之外,田晓菲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倘若父母都不理解,那这段爱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父母的思想工作。

田晓菲

父母虽然心疼女儿,但最后也尊重她的意见,认可了这门婚事。

53岁的欧文为28岁的田晓菲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在1999年的元旦,两人在纽约终于结为夫妻。

为了能与爱人朝夕相处,田晓菲拿了绿卡成为美籍华人,在哈佛大学的东亚系当副教授一职。

6年后,田晓菲收到与哈佛齐肩并立的普林斯顿学校的盛情邀约,他们承诺给田晓菲丰厚的年薪和终身副教授职称。

秉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哈佛大学的领导,在2006年,破格将年仅35岁的田晓菲提升为教授。

田晓菲

仅仅一年时间,田晓菲就成为世界级学府的教授,这让她的声名大噪,美国记者也闻风而来,更多的却是采访这对中美夫妻的感情生活。

最让人好奇的是,为何两人一直没生小孩?

田晓菲与欧文

04 结婚22载,为何没生一男半女?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学术的看法,总是容易谈论的,有时候我们在外面吃饭,吃饭的时候都在谈论学术。”

田晓菲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但可以看出,诗词已经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两人也因为实在太过醉心沉迷于文学学术,所以一直没要孩子。

况且,欧文当初年事已高,想要孩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以外,一心忙于传播中华文化,也可能是导致他们没时间生小孩的原因之一。

田晓菲与欧文

田晓菲曾说:

“找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伴侣最为重要,当然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根本前提。”

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田晓菲的心中时时刻刻都惦记着传播中华文化。

成为欧文的妻子之后,她并没有当起家庭主妇,而是当丈夫事业的得力助手。

欧文十分喜爱中国诗词,特别是唐诗,他在哈佛教书的时候,出版过不少古诗词作品,2018年,欧文荣获第三届汉唐文学奖,这些都有田晓菲的功劳。

田晓菲与欧文

田晓菲在丈夫的帮助之下,编辑的中国诗词赏析得到哈佛学子的欢迎,个人著作《烽火与流星:梁代的文学与文化》、《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等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版。

除此以外,他们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将《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初唐诗》、《盛唐诗》、《晚唐诗 827-860》《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 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最近的《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作品,翻译成外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魅力。

为了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广的传播,无论大小讲座他们夫妻俩都会参加,只为了让更多老外解中国。

2021年,田晓菲为了回馈母校北大,还特意回来举办了专门的讲座。

因为太过忙于工作,他们从来没因为孩子的问题而起过争执,即使有时候意见相左,但他们很少吵架,生活十分美满。

田晓菲与欧文

其实,这对夫妻俩关系十分亲密,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丈夫欧文英语掺杂许多汉语的讲话方式,尽管已经在一起生活很长时间,田晓菲还是忍不住捧腹大笑。

生活本就是,冷暖自知。

对于田晓菲来说,生与不生都是她的决定。

对夫妻双方来说,年龄并不是问题,与诗词歌赋相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两人在这条道路上,相辅相成,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或许这对于他们来说,诗歌就是他们的孩子吧。

20多年过去了,欧文早已是70多岁的老头,而曾经满头青丝的20少女田晓菲,也变成年近50岁的中年妇女。

田晓菲

那些与田晓菲同年的北大同学,大多数都在重要的职位上为国家鞠躬尽瘁,更是与年纪相仿的对象,拥有爱的结晶,甚至孙子也长大了,尽享天伦之乐。

这种跨国的忘年之恋真的好吗?

大家有什么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