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曹操为啥非得杀华佗?如果华佗治疗曹操,他会得救吗?

地缘历史档案馆
地缘历史档案馆
2023-04-30 09:05:51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华佗,字元化,现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被后世医学界称为外科医生的鼻祖。

华佗

据历史记载,他曾经帮关羽刮骨疗伤,帮陈登治疗寄生虫,帮曹操治疗头风。最后被曹操抓捕,死于狱中。曹操最终也不治而亡。

很多人都想问:“如果华佗治疗曹操,他会得救吗?”

执着的原则问题

其实华佗的医学理念和武侠小说中说的一样都是出名的“见死不救”。只不过华佗在武力逼迫下屈服或者是被对方同情心打动,最终选择为他们治疗。

先来说说为什么神医大多都是“见死不救”?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些武侠电视连续剧。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面有个名医叫蝶谷医仙胡青牛,绰号就是“见死不救”。无独有偶,在《少年大钦差》中有个圣手神医高羽,也是见死不救。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编剧为什么要这么设定人物形象呢?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型的,绝不只是编剧的一厢情愿。

有2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在真实的故事中听到见死不救的事例。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在民国时期天津的小白楼一带,有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名医叫苏七块。

苏七块本来的名字叫苏金散,取自李白的诗句“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说这个人仗义疏财。

苏金散行医是祖传手艺,他能很快判断病人情况,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每次遇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他只需轻轻一摸,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图片来自网络

手上动作更是像蝴蝶穿花,病人还来不及喊疼,就已经给接好了。就连很多洋人骑马受伤都来找他,不管进门是怎么样疼的撕心裂肺,只要经过苏金散治疗必定能妙手回春。下次再来准时拿着礼品,抬着匾额千恩万谢。

人有名气了,脾气也怪了起来。苏金散行医瞧病立下了一个规矩,不管大事小情,一律收费7个银元,而且必须先付钱,谁来都不能例外。

7个银元虽然不算多,可这在很多人眼中却成了贪财的表现。久而久之,也没人叫他苏金散了,改叫苏七块。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天闲来无事,苏金散和几个医生一起在医馆内打牌消磨时间。不一会,一瘸一拐走进来一个人力车夫,疼的脸上满头大汗,哀求道:“苏大夫,我今天刚准备出车拉客就不小心摔断了腿,你能不能行行好,先帮我看一下,完事后我回家拿钱给你。”

苏金散听了不予理会,继续打牌。车夫苦苦哀求了好一会,其他三个医生都心软了,他却不为所动。

车夫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踉踉跄跄地走了出去。这时候,打牌的华医生说肚子疼,要出去方便一下。华医生小跑出去在大门不远处追上了车夫,掏出7个银元拍在他手中,然后去了巷子里的厕所。

图片来自网络

车夫拿着钱,折返回去递给苏金散。收到钱,这时候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牌也不玩了,马上替他接骨,事后还安排先暂时住下。华医生回来后,苏金散把他叫到了院子里一个角落。掏出银元还给了他,说:“莫以为我不善,只是我这规矩不能破。”

从那以后,华医生打心眼里佩服苏金散这个人。

故事到这里就完了,大致理解就是:既然定了规矩就要遵守,谁也不能例外。

名医为什么见死不救

第二个故事时间是东汉末年,有个云游医生叫张伯祖。

他在外出路过一个小村庄时候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拦住了。少年脸色焦急地问道:“先生,你可是张伯祖大夫?”

他点头道:“正是老夫。”

少年上前边哭边说:“我娘病了,麻烦你救救我娘吧。”

图片来自网络

张伯祖与少年一起来到他家,给病人诊断后,拿出药箱配了一副药,并开了药方。

完事后,张伯祖说:“我诊金你们谁出?”并报出来一个数目字。

当时正是天下大乱,流民四起。很多人都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钱治病。少年听到这话瞬间脸红了,张伯祖也意识到这是要吃霸王餐啊。

他说:“既然没钱,就立个字据以后给。”

说罢,他从药箱里拿出一块丝绸布,上面写了很多人名以及欠了多少钱。少年只好也依样画葫芦写下自己欠了多少钱,并按了手印。

张伯祖走后,少年和他娘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心想:“这钱可怎么还啊?”

图片来自网络

思索良久,少年说:“娘,既然医生这么赚钱,我就去给他当徒弟吧。这样不但能还钱,还能学一门手艺。”

他娘听了觉得想法不错,就同意了。

少年离开家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张伯祖。说明来意后,他主动背起药箱。张伯祖看见他一片诚心,就同意了。就这样少年跟着他白天上山采药,晚上回家分类处理药材。晒干,研磨各种琐事忙的不可开交。

转眼之间十几年就过去了,债务早就还清了。他抱着学艺的态度继续留了下来,有一次外出行医。遇到一位生病的老人,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官府抓壮丁上战场死了。

看完病,张伯祖又让少年去和老人说立个欠钱的字据。

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走到张伯祖身边小声说道:“师父,这家这么困难,就别收钱了吧。”

张伯祖说:“不收钱,我们大夫怎么生活呀。咱们每天又是爬山采药,又是晒干研磨,也是很辛苦的。”

少年想了想说:“那就收富贵人家的钱,穷人就算了吧。”

张伯祖笑了笑,说:“你还是太年轻啊,如果这种行为传出去,恐怕以后遇见的人,个个都会哭穷声称自己没钱,到时候你怎么办啊?”

少年瞬间愣住了,张伯祖继续说:“而今世道医生被视为末流,如果每个大夫都在不收钱,谁还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啊。没有医生,那千千万万个病人谁来救啊?”

他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说:“你不就是因为这个被我吸引过来的吗?”少年马上就脸红了。

打那以后,少年努力学习成为了著名的医生。被后人尊为“医圣”,他就是张仲景。

图片来自网络

最难得的是他一直遵守这个规矩,从来没有为任何人破例过。

而华佗正是因为打破了自己定得规矩才惨遭杀害。

张仲景写过一本医术叫《伤寒杂病论》。在书得序言中,他强烈指责了世人追求名利,渴望荣华富贵的思想。认为研究医术才是生存的根本,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他一却就无从谈起。

华佗的行医理念

每一个在某一行业有巨大成就的人都有一种特有的执着。那么华佗执着的是什么呢?其实在给关羽刮骨疗伤的时候提起过。

华佗给关羽治好之后,关羽吩咐身边的马良说:“季常啊,麻烦你替我送一下华神医。”

马良就和华佗两个人一起出了军营。华佗说:“其实我根本就不愿意治疗这类刀兵之伤。”

马良就问道:“华神医何出此言啊?”

华佗说:“如果我治好了这些兵器引起的伤,它就会引起更多的人受伤。”

华佗

医者仁心,这句话并没有错。华佗确实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广胸襟,他考虑到的不是一个关羽,而是更多战争中受伤的人。

他不愿意让天下人受伤,渴望天下人都能不动刀兵,所以立下了“不医治因刀兵受伤”的人这种行医理念。

曹操头风发作,派人去找华佗。他都几次以家人身体不适为由推脱了。曹操命人去查看,如果他家人真的生病,就赏他大量的粮食,否则就把他抓起来。来人看到华佗家人并没有生病,就把他逮捕去见曹操。

曹操剧照

华佗很不情愿地给曹操瞧病,诊断后说:“先饮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

曹操听了这话,认为华佗是刘备派他来杀自己的,就把华佗抓进监狱审问,最后死于狱中。

很多人认为如果华佗给曹操治病,他就得救了。其实根本不可能,刮骨疗伤在手臂,人可以断臂求生,你见过断头求生的吗?

图片来自网络

再者说,开颅手术不同于一般手术,因为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其难度自然不言而喻。就是在手术高度发达的现在,开颅手术失败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曹操据历史记载活了66岁,有的历史记载说他和华佗是同一年死的。你认为如此高龄的人适合做手术吗?

一般来说,超过50岁手术风险就会增加很多,毕竟人体老化恢复能力大不如以前。综合而言,如果按照华佗的方法医治曹操,他必死无疑。

曹操画像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无敌县令》里面就有过一次手术。说有个医生叫郑宽,当时皇宫贞妃得了怪病,群医束手无策。有人就把民间大夫郑宽推荐给了皇帝,郑宽诊断后说是肾部出了问题。需要割开肚子,取出坏掉的肾,换一个新的就能治好。

当时无人相信,古人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是皇帝最后竟然死马当做活马医,同意了这件事。后来手术失败,贞妃惨死。郑宽以杀人罪被杭铁生宣判处以斩立决。

曹操剧照

最有意思的是郑宽得到的这本医书叫《青囊经补术》,而华佗恰好写过一本书叫《青囊书》。这就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来,后世猜测有人得到了华佗这本书,而后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写出了这本《青囊经补术》。

试想,连个肚子里的手术都成功不了,何况开颅手术呢。

华佗如果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医治因刀兵受伤的人”。就不会有刮骨疗伤的事件,也就不会被曹操误解是刘备派人杀他,更不会有自己的惨死。所有诸侯就会认为华佗只是一个纯粹的医生,不会参与势力之争。

总结:

任何时候破坏规矩的人都必然受到惩罚。

《倚天屠龙记》中蝶谷医仙胡青牛破坏了“非明教之人不救”的原则,才被金花婆婆追杀。

华佗破坏了自己“不医治因刀兵受伤的人”的原则,才惨死狱中。这些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而坚持原则的人都福寿长存,最后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