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在解放军战士强有力的反击之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蒋介石迫于形势,即使再心有不甘也只能选择带兵撤退,选择了在地势上最为合适的台湾岛。
渡江战役
根据亲历者回忆,在蒋介石父子告别溪口准备登船时,蒋介石说:“最多五年,我们还会回来。”
五年后,他竟真的再次踏上了浙江舟山的土地,此番回到大陆,蒋介石究竟抱着怎么样的目的呢?
百万雄师过大江
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军队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全体部队人数有大约207万人,但真正的正规军队伍和有作战能力的也只剩下一百万人左右,在防守方面也失去了仅存的优势。
内部乱象四起,军心摇动,不要说能够与解放军战士们对抗,就连进行有效的战略防卫都成难题。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没有完全放弃,一直伺机寻求反攻的机会。
国民党军队
当毛主席正式宣布向长江以南进军时,国民党一面声称希望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能够让双方共同促成“划江而治”。
但是这样的举动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跟共产党打太极,争取喘息时间去进行下一步的反击部署,保留自己的实力然后找准机会反击。
在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对外宣布自己由于身体原因,不再管理国民党内部事务,选择退居二线,由李宗仁代理党内事务。
蒋介石
李宗仁与我党进行的谈判,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来缺乏诚意,因此,我党一直都没有放松过警惕,解放军的战士们也随时做好准备渡江开战的准备。
组织根据双方势力的强弱,对战术和攻打方向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将整个渡江战役分成了三步,环环相扣,计划周全。
在第一阶段,解放军各个部队先强行渡江,快迅猛地推进战役展开。
这一阶段的战斗难度其实是最大的。国民党在江阴的要塞地区,设置了许多炮台,易守难攻。使得解放军正面突破长江难度变得很大。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解放军早早地就已经对江阴要塞这个重点展开了计划。在1947年,我方的地下人员就已经基本控制了江阴要塞炮台的重点位置,在解放军战士们渡江期间不开一炮,尽力辅助他们成功渡江。
在这期间,国民党江边防御部队还不知道他们的炮台已经被解放军的地下工作人员全部占领,眼看着解放军战士们成功渡江,占领江滩,他们急切地向炮台请求支援。没想到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炮台的火力全部集中打向了他们的阵地。
第二阶段,解放军部队在登陆以后,马上穿插包围敌人,将敌方部队尽力进行分割,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进行歼灭,完全把敌人的退路彻底切断。
渡江战役
安徽省铜陵市,就是渡江战役开战以来解放的第一座城市。
24军率先利用炮火摧毁敌方沿江设立的工事,掩护我方船只入江和其他部队上船,两个师的先头部队在我方火力的掩护之下强行登陆,一路大捷。驻守的敌方部队赶忙向南撤退,我方继续展开追击,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连续攻占了太平街、汀洲。
最后,我师部队兵分两路,共同向铜陵县城展开进攻,驻扎在铜陵县的国民党守军见到大势已去,纷纷四下逃窜。仅仅用时一天半的时间,人民解放军就顺利占领了铜陵县城。
解放上海
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民解放军分别歼灭被包围的敌人,完成整个战役,然后继续南下,直指南京。
渡江战役总共历时42天,不但一举攻破了国民党引以为傲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更是直接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解放了浙江、江苏的广大地区。
至此,国民党已经基本溃败,后来逃到广州,广州失守,如果再死守成都,势必又要打一场没有胜算的仗。无奈之下,只能一退再退。
“保留实力”,退守台湾
其实,在最开始台湾省并不是蒋介石心里的最佳选择。
在他心里,首要的驻扎地还是大陆的西南地区,这片地区在地理上有着天然的屏障:长江三峡、秦岭和横断山脉,地势起伏不平,在古代历史中的一次次战役都证明了这些自然屏障的易守难攻。
但是现在形势已经不一样了,如果再次吃了败仗,恐怕就会被一网打尽,可没有再撤退的余地了。
图片来自网络
隔着琼州海峡的海南,从地形上看相对孤立,如果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背后的菲律宾也可以考虑寻求帮助。但是海南毕竟地处偏远,经济的发展实在是太落后了,如果再次从头发展农业、工业、精力,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如果要流亡到国外,那势必会处处受到限制,蒋介石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想到这里,就断然否决了这个可能了。
最后才是四面环海的台湾。国民党能下定决心退守台湾,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张其昀。
蒋介石
张其昀的祖籍是浙江宁波,和蒋介石是同乡,因此蒋介石对他在心理上也是亲近的。张其昀是蒋介石门下,为数不多旗帜鲜明支持退守台湾的人之一。
他是这样说的:退居台岛,进可攻,退可守,最重要的是,台岛和大陆之间有海峡相隔,国民党可以借海峡的便利,发展海军和空军的力量,来对抗解放军部队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除了台湾具有的战略优势以外,还有不少其他的优点。它的气候自然适宜,并且领土面积也足够广阔,可以容纳下国民党数量庞大的的部队、亲属。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侵略者在殖民台湾省期间,为了他们自己的便利,在台湾当地发展了交通和工业,基础设施都修建的比较完善了,这都有利于后续国民党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共产党的百姓力量还未涉及台湾,当初日本战败,向我国投降并且归还台湾时,也是国民政府负责处理接管的问题,普通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略的。
张其昀安抚蒋介石说,我们只需要在台湾安心储备力量,找准时机,就肯定还有着一线生机。
多方权衡之下,蒋介石终于下定了自己的决心。
败退的国民党部队
1949年初,大批国民党部队开始向台湾撤退,与此同时,他们所裹挟的文学、教育、医疗的人才也大批大批地开始向台湾省撤退,金银、外汇也开始向台岛输送。至此,国民党军队打了败仗、撤退到台湾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
在准备登船的时候,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站在溪口,望着眼前的熟悉的景色,想到此时一去山南水北,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到故乡的土地,久久的沉默不语。
图片来自网络
跟随撤离的部队里,有很多很多人都同样不愿意离开大陆,到遥远又陌生的台湾省去。他们之中有人忍不住问道:“总统,我们如今这一走,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这句问话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一时之间,背离故土的辛酸和复杂涌上心头,沉默了许久。蒋介石缓缓地回答道:“最多五年。”
说完,蒋介石果断地转身登上船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港口。
再回大陈岛
蒋介石及国民党部队撤到台湾后,蒋介石曾经有两次再回大陆。
第一次是在1950年4月份,是他最后一次回浙江。陪同他一起回到浙江舟山去视察当地防务的,还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这个人就是美国上将艾伦柯克。
蒋介石之所以一直放不下舟山,有多方面的原因。
舟山
首先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舟山离蒋介石的故乡奉化的距离是比较近的,蒋介石当然不可能再回到奉化去,回到自己已经被解放军解放的家乡去,那么留在舟山,也可以暂时解除内心的思乡之情。
国民党有相当一部分的军队,在南京解放以后一直驻扎在舟山,蒋介石希望通过这样的战略部署安排,能够“……掩护台岛侧翼……伺机反攻长江下游”。
舟山处在一个十分特别的战略位置,想要达到封锁大陆的目的,国民党军队就必须死死占据舟山群岛。
蒋介石残余势力
这样一来占据了海面优势,就能够掌握上海的港口情况,作为亚洲最大的对外港口,只要国民党海军严防死守,那么它就会完全变成一座死港。钳制住上海,亦可以便于他们再次“反攻大陆”。
国民党在舟山地区所部署的兵力是废了很多心思的,大多数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受过专业作战训练,使用的都是美国军械装备的精良部队。总共有16个师旅,总人数达到12.5万人。除此之外,还有解放军所缺乏的空军海军以及装甲战车之类等等等等。
蒋介石残余势力
为了稳定舟山地区部队的军心,鼓舞他们的士气,蒋介石在这次回到舟山还特地安排了与当地师长以上职位军官的见面,在定海城南的潘家花园举办了一场宴席,鼓励大家加紧训练,表示“我要带领你们反攻,打回去。”
然而蒋介石的打算注定要落空,就算他部署再多兵力,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几万的精锐部队还是很难有招架之力的。
粟裕和张震针对舟山的情况,召开了作战会议,再加上毛主席与斯大林的共同决定,以苏联空军加强师来弥补解放军在空军方面的空白。召集了大量部队准备对舟山展开作战。
国民党残余部队
蒋介石并没有一定打胜仗的打算,若是此次战败,相当于一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到时候恐怕连退居台湾省都成了奢望。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就算心里再有不甘,蒋介石也只能下令撤军。
舟山在国民党撤军后被解放了,但直到1955年2月,大陈等周边岛屿仍然处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
几年后在1954年的5月7—9日。蒋介石与儿子蒋经国一起登上来到大陈岛、南麂岛。
大陈岛位于浙江台州东南方向五十多公里的东海海上,是蒋介石还能够到达的,距离他故乡最近的地方。
蒋介石偷偷返回大陈岛
在大陈岛的海边,属下为他搬来了一张椅子。蒋介石独自面向大海,坐在大陈岛的海边,吹拂着迎面而来的微凉的海风。海面辽阔平静泛起阵阵波纹,而模糊的海平线对面,那若隐若现的正式自己魂牵梦萦的乡土。
蒋介石凝望着远方,沉思许久,似乎有无限感慨,在一旁陪同的一干人等也纷纷沉默不语。
从后来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见他当时的心情,他说:巡视大陈岛是他五年来第一次回到浙江的土地上,那份激动而欢乐的心情,几乎等同于回到“武岭故乡”
图片来自网络
在精神上感觉到深深的愉快。亦有不少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春光明眸,留恋不忍离此”。
这也是蒋介石最后一次登上大陆的土地,自此之后,由于美国开始反悔自己之前做出的决定,为了避免与解放军展开战斗,主动提出让蒋介石从大陈主动撤兵以减少双方的损失。还提出了所谓的“金刚计划”。
“金刚计划”,其实也就是要把大陈地区的所有国民党部队统一撤退到台岛,不仅如此,还要和劫走岛上全部居民。1955年2月8日,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正式开始撤离。
蒋介石父子
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给驻扎在浙东前线的解放军打来电话,说不要阻碍国民党部队,让他们撤军就算了,因为此事牵扯到了敏感国际关系。
国民党部队却对我们提供的便利并不领情,在撤退的时候给人民解放军和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少麻烦,将带不走的物资尽数销毁。
尽管蒋介石难离故土,但是如果他不作出错误的决定,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可以确定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与台湾省必将迎来完全的统一。
参考文章:
《1954年蒋介石最后一次回大陆》
《败退台湾仍不甘心?1954年蒋介石冒险重返大陆,寻找反攻机会》
《1954年,67岁蒋介石最后一次踏上大陆时留影,当时久久不愿离去》
《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954年蒋介石悄悄回到浙江,留下这张照片后,再也回不去家乡》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