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孩子内驱力的行为

就从这一刻启航
|
2023-06-26 20:27:40

    稀松平常的一天晚上,妈妈正在家里忙活些家务。

     这时正在小卧室学习的孩子走了出来,准备去客厅接水,妈妈看到就随口问了一句:“儿子,作业写完了吗?”让人没想到的是,平常的一句话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反应。话一落地,儿子就勃然大怒道:“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烦我,再问我就不写了!以后少管我!”说完,“砰”地一 声把门关上了,水也没喝。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一句普通问候,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于是赵玉平教授也抱着疑问去和孩子进行了沟通,这才得到了答案。

     原来,自从上了初三,父母就对孩子的学习相当操心,但又不得其法,每天就问写作业。无论孩子怎么回答,得到的都是妈妈的抱怨和不满。所以,孩子的爆发,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对此,赵玉平教授给出了建议:不要用指责和控诉来表达你的关心。

     作为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是责任,也是期待。但是,父母一句简单的“作业写完了吗”,看似是稀松平常的问候,对孩子来说却并非关心,背后藏着更多的催促、指责和批评。心理学上将人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将内在动机阐释为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即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感。

     只有孩子觉得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选择自觉主动地去做,他的内驱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所以,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语催促、批评鞭策,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感,也就是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这也是为什么“被逼着、催着学的孩子,会越来越不爱学习”。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被外力推着向前走的孩子,当阻力大过推力,又缺乏内在动力,往往走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容易半途而止。

     在孩子书越读越难的过程中,家长能推一时,不能推一辈子。比起催赶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就注重保护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正如教育家林格所说: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他。

     所以,家长督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用过多的催促指责伤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胜任感。

一减: 减少催促和指责,给予“正面反馈”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提出几种错误的家庭沟通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指责型的沟通。

就像闺蜜和我都经常会说的这句“作业做完了没”,表面上,父母只是寻常问候,实际上却向孩子传达了指责的意味,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只有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平等、尊重地信任孩子,减少批评指责,你的道理他才能听进去。首先,把催促指责的命令换成温和坚定的建议,例如:“作业写完了没? ”改成“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对吗?”“别磨蹭,快去写作业”改成“如果先完成作业,你出去玩会更尽兴,是不是?”“吃完饭还不抓紧时间写作业?”改成“你可以休息一会儿再专心写作业,安排好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其次,善于给孩子“正面反馈”。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应有“成长型思维”。如果孩子没能完成一百道题目,但是理解了一道以前不会的题目,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进步。这时候,他们就需要父母的肯定来强化对自身价值感的认可。试着在面对学习结果时,发现孩子的进步:“你在预定时间内就完成了作业,看来对知识把握得很不错啊。”这次考试英语进步很大,我看到你每天都坚持晨读,真的很努力!同类型的题目完成得越来越好了,你一直在进步啊。

二放:适时放手,从“监工”变成“顾问”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咨询顾问’,而不是孩子的‘老板或是经理人’。

1.帮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一定是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尊重孩子意愿、和孩子商量后的结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对学习计划达成共识之后,家长要做的就是给予百分百的信任。

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打扰、不干涉、不指点。

保证一个相对安静、没有干扰物品的学习环境。

3.平和复盘和建议

放手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力和信心。

三引导: 以身作则,做学习型父母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想让孩子拥有自觉学习的意愿,父母首先要热爱学习。这并非是说父母要像孩子一样学习学科知识,而是让孩子看到自己不断学习、超越自身的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

     如:想学一道菜,就去研究菜谱、勇于尝试、推陈出新;想升职加薪,就分析利弊、扬长避短、提升能力.....自律上进的家长,其孩子一定不会差。再好的教育技巧,都抵不过父母榜样示范。